
(1).對自己言論的謙稱。 元 袁桷 《謝李承旨啟》:“和羹難壹其酸鹹,成錦易工其萋斐,有懸高鑒,奚假謏言。”
(2).猶誘惑之言。 明 劉基 《郁離子·牧豭》:“謏言,人皆知其為邪,而不能卒不惑。”
“謏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謙稱自己的言論
作為自謙之詞,表示說話者對自己言論的謙遜态度,類似“拙見”“淺見”的表達。例如在正式場合或文書中,用“謏言”來降低自我觀點的分量,以示禮貌。
指誘惑、輕浮的言論
可理解為不莊重或帶有蠱惑性的言辭。例如《禮記·曲禮》中提到的“毋儳言”(不要插話打斷他人),雖未直接關聯“謏言”,但側面反映了古人對不當言論的規範。此外,成語“謏言謏說”進一步延伸此意,指瑣碎、不值得重視的流言蜚語。
如需具體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等經典著作,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謏言(xiào yán)是一個古老而有趣的詞彙,它指的是揭露謊言的真相。謏言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字底部的讠(yan),口字旁的口(kou),以及斬字頭的斤(jin)。它的總筆畫數是11劃。
謏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據稱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一篇中。同時,謏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謔言。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謏的古代寫法分為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橫折鈎旁加貝偏旁的謁寫法,第二個版本是在謏的下邊寫浩字旁加音符旁的謁寫法。
以下是謏言的例句:
1. 他揭穿了那個政客的謏言,讓人民看清了事實真相。
2. 這個新聞報道為了制造轟動效應而編造了謏言,失去了媒體的公信力。
3. 謹防受到他人的謏言蒙騙,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
謏言的組詞包括謏語、謏話、揭謏、謏詞等。近義詞包括揭露、揭穿、揭發等詞語。反義詞則是謊言、虛假、欺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