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正德、利用、厚生。《書·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孔穎達 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當諧和之。”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由是五穀歲登,百瑞時見,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 《辨詩》:“《九歌》者與六詩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此則山川之頌,江海之賦,皆宜在《九歌》後。”
(2).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倡德、和亂、終齊。《逸周書·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亂,三終齊。”
(3).三種官職。《書·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三事,三職也。為任人、準夫、牧夫之職,故曰‘作三事’。”
(4).指三公。《詩·小雅·雨無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穎達 疏:“三事大夫為三公耳。”《漢書·韋賢傳》:“天子我監,登我三事。” 顔師古 注:“三事,三公之位,謂丞相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十:“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 唐 許渾 《聞開江6*宋相公申錫下世》詩:“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一夫冤。”參見“ 三公 ”。
(5).三件。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處補,一枝藜杖伴身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事漢語 快速查詢。
“三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有所演變。以下從文獻典籍角度分述其核心釋義:
治國三要務
《尚書·大禹谟》記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處“三事”指君王治理國家的三項根本原則:端正德行(正德)、善用資源(利用)、保障民生(厚生),強調德政與民生的統一性(來源:《尚書》)。
西周官職體系
《詩經·小雅·雨無正》雲:“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鄭玄注:“三事大夫,三公也。”西周時期,“三事”代指司徒、司馬、司空三種高級官職,後演變為“三公”的統稱(來源:《毛詩正義》)。
天地人三才之道
《周易·系辭下》提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的哲學觀。漢代學者将“三事”引申為順應天時、地利、人實踐準則(來源:《周易注疏》)。
禮制中的三重規範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禮之三事,忠信、禮讓、節用。”此義項強調禮制的具體實施維度,包含道德修養與社會行為規範(來源:《春秋左傳正義》)。
以上釋義體現了“三事”在古代政治、哲學、禮制等領域的核心地位,其内涵始終圍繞人倫秩序與自然規律的協調統一展開。
“三事”一詞在不同文獻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治國三要務
周代官職體系
為官準則
三公尊稱
其他語境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職官制度及倫理學等多維度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阿家阿翁白米傍僾報伏剝爛北門鎖鑰赑屃必也正名伯兄布戎椎魯敦樸疊羅地理信息系統鬥訟法将負錫付之一笑剛性榦用孤峙號房和浼灰頹火鼠布剿殄潗潗積石刳腹漓澌攏撚缪缪目定口呆齯齒傩神皮剝強壯劑瓊玉奇文起眼拳蹙拳跽趨跄三無坐處射生兒食肆恕辭通暢晚耄韡袴溫醇問事侮戆嗚嘑哀哉無暇向闌相容憲言顯擢小優寫生珍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