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奉命出使。《北史·伊婁謙傳》:“帝尋發兵。 齊 主知之,令其僕射 陽休之 責 謙 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答曰:‘僕拭玉之始,未聞興師。’”
“拭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ì yù,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根據、、等高權威性來源,“拭玉”指“奉命出使”。該詞源自《北史·伊婁謙傳》中的典故:北齊君主質問北周使臣伊婁謙為何盛夏征兵,伊婁謙回答“僕拭玉之始,未聞興師”,表明自己出使時尚未得知軍事行動。此處“拭玉”代指接受使命、執行外交任務。
部分中等或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拭玉”可比喻“修飾文采或潤澤心靈”,強調通過修養提升内在與外在。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北史》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拭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布或者紗拭去玉器上的塵垢。引申的意思是指除去壞習慣、修身養性。
《拭玉》的部首是手部,總計使用了10個筆畫來寫。
《拭玉》最早出現在《論語·學而》篇中的一句話:“不文不行,不知則言之不準。”後來逐漸衍生出《拭玉》這個成語。
《拭玉》的繁體字為「拭玉」,沒有其他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跟現在有所不同,而《拭玉》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拭玉」,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經常拭玉心,凡事都能從容應對。
拭心、拭目、拭目以待、玉潔冰清。
潔身自好、克己奉公、存心若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心術不正、行為放縱、縱欲無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