嚲懶的意思、嚲懶的詳細解釋
嚲懶的解釋
偷懶。 宋 方嶽 《即事》詩之一:“畦丁嚲懶欲誰欺,趁我行山始一犂。”
詞語分解
- 嚲的解釋 嚲 ǒ 見“亸”。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懶的解釋 懶 (懶) ǎ 怠惰,與“勤”相對:懶漢。懶怠。懶散。懶洋洋。 疲倦,沒力氣:伸懶腰。渾身酸懶。 勤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嚲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拆解字形和結合古籍用法來理解:
一、基本含義
“嚲懶”由“嚲”和“懶”組成:
- 嚲(duǒ):通“亸”,原指下垂或柔弱的狀态,引申為懶散無力的樣子。例如《說文解字》中“嚲”與“亸”相通,描述松弛下垂的形态。
- 懶(lǎn):本義為怠惰、不勤快,如《說文解字》解釋為“懈也,怠也”,後也指身體疲倦無力。
組合後,“嚲懶”指因懶散而顯得無力或懈怠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精神萎靡或行動遲緩。
二、古義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方嶽的詩句:“畦丁嚲懶欲誰欺,趁我行山始一犂。”(《即事》詩之一),此處“嚲懶”指農人偷懶,直到詩人監督才耕作,強調因懶散導緻的拖延行為。
三、現代語境
現代使用中,“嚲懶”可描述兩種狀态:
- 行為上的懈怠:如拖延、不願行動。
- 身體上的疲倦:如因懶惰而顯得無精打采。
四、相關參考
- 古義來源:宋代詩句。
- 字形解析:“嚲”通“亸”,“懶”的形聲結構。
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文言詞彙,日常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嚲懶」一詞是一個不常見的詞彙,它并不在普通的漢字詞典中出現。它是一個愛好創造新詞的人創造出來的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懶散、懶惰的狀态。
「嚲懶」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嚲」和「懶」兩個部分。其中,「嚲」是一個獨立的字,它屬于偏旁部首「兒」,并且有四個筆畫。而「懶」是一個常見的字,它的偏旁部首是「心」,有多個筆畫。
關于「嚲懶」這個詞的來源,目前并沒有确切的資料可以查到。由于它是一個創造出來的詞語,其來源可能是個人的臆斷,沒有具體的出處。
「嚲懶」這個詞并沒有繁體字的寫法,因為它并不是一個正式的漢字,所以隻有一種寫法。
據我們所知,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類似「嚲懶」這樣的詞語。在古時候,一些與懶相關的漢字詞語可以用來描述懶惰,例如「怠惰」、「懶散」等。
以下是一個關于「嚲懶」的例句: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嚲懶到了極點。
關于「嚲懶」的組詞,由于「嚲懶」不是一個常見詞彙,所以與之相關的組詞較少。但可以用其他與懶散、懶惰相關的詞彙進行組合,例如「嚲惰」、「懶臉」等。
關于「嚲懶」的近義詞,由于它是一個獨特的詞語,所以很難找到與之完全相同意的詞彙。但可以使用一些與懶散、懶惰相關的詞語作為近義詞,例如「懶散」、「慵懶」等。
至于「嚲懶」的反義詞,可以使用與勤奮、積極相關的詞語作為反義詞,例如「勤勉」、「積極」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