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有“三逕就荒,松菊猶存”句。後以“陶逕”借指隱者之居。 明 金銮 《點绛唇·送汪小邨歸廣陵》套曲:“霎時間一江涼月蘆花映,明朝騎鶴上 揚州 ,何時載酒來 陶 逕。”
“陶迳”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詞語,其含義與隱士的居所有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晉代陶淵明(陶潛)的《歸去來兮辭》名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原句中的“三徑”指隱士住所旁的小路,因漢代蔣诩歸隱後曾于院中開辟三條小徑,隻與高士往來,後成為隱逸的象征。陶淵明借此表達歸隱田園的心境,“陶迳”即由此衍生,代指隱者居所。
語義與用法
“迳”通“徑”,意為小路。“陶迳”字面可理解為“陶淵明的小徑”,實際喻指隱士的住處或歸隱環境。例如明代金銮在《點绛唇·送汪小邨歸廣陵》中寫道“何時載酒來陶迳”,即以“陶迳”暗喻友人歸隱後的居所,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文化内涵
這一詞語濃縮了中國古代文人對田園隱逸的理想,常被用于詩詞中寄托淡泊名利、親近自然的情懷,具有濃厚的文人雅趣和象征意義。
“陶迳”通過陶淵明的典故,将具體景物(小徑)抽象為精神歸宿的符號,成為隱逸文化的典型意象。
《陶迳》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陶瓷制作技藝”或“陶器的生産與貿易”。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陶”和“迳”。
《陶迳》的首字是“阜”(fù)部,又稱“邑阜”,它表示與城市、土地有關的意思。次字是“辶”(chuò)部,又稱“辵旁”,代表“行走”的意思。
《陶迳》的首字“陶”共有9劃,次字“迳”共有7劃。
《陶迳》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飲酒》一篇中:“犧牲具享,陶匏簠史。”表示陶器的使用和制作。此後,陶瓷工藝的詞彙逐漸發展,形成了現代的《陶迳》一詞。
《陶迳》的繁體字為「陶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陶迳》的古漢字寫法是「陶犟」,其中,“犟”音同“迳”,表示行走的意思。
1.他從小就對陶迳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2.陶瓷産業在這個城市起到了重要的經濟支撐作用,陶迳也日益繁榮。
陶窯、陶藝、制陶、古陶、陶瓷
陶業、陶器、陶藝
陶瓷銷毀、陶瓷抛棄、陶瓷廢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