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迳的意思、陶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迳的解釋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有“三逕就荒,松菊猶存”句。後以“陶逕”借指隱者之居。 明 金銮 《點绛唇·送汪小邨歸廣陵》套曲:“霎時間一江涼月蘆花映,明朝騎鶴上 揚州 ,何時載酒來 陶 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迳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文學意象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陶”本義為制陶,《說文解字》釋為“再成丘也”,後引申出陶冶、和樂之意(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迳”為“徑”的異體字,《玉篇》注“步道曰徑”,指代小路或直行之道(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二、文學意象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特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三徑就荒”的隱逸路徑延伸意象。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曾論:“陶迳菊香,乃文人托志之象,謂超然物外之徑也”(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庫《薑齋詩話》清刻本影印版)。現代學者錢鐘書在《管錐編》中亦考證,此詞承載着“隱者通幽、返璞歸真”的雙重文化符號(來源:三聯書店《管錐編》第三冊)。

網絡擴展解釋

“陶迳”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詞語,其含義與隱士的居所有關,具體解釋如下:

  1. 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晉代陶淵明(陶潛)的《歸去來兮辭》名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原句中的“三徑”指隱士住所旁的小路,因漢代蔣诩歸隱後曾于院中開辟三條小徑,隻與高士往來,後成為隱逸的象征。陶淵明借此表達歸隱田園的心境,“陶迳”即由此衍生,代指隱者居所。

  2. 語義與用法
    “迳”通“徑”,意為小路。“陶迳”字面可理解為“陶淵明的小徑”,實際喻指隱士的住處或歸隱環境。例如明代金銮在《點绛唇·送汪小邨歸廣陵》中寫道“何時載酒來陶迳”,即以“陶迳”暗喻友人歸隱後的居所,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3. 文化内涵
    這一詞語濃縮了中國古代文人對田園隱逸的理想,常被用于詩詞中寄托淡泊名利、親近自然的情懷,具有濃厚的文人雅趣和象征意義。

“陶迳”通過陶淵明的典故,将具體景物(小徑)抽象為精神歸宿的符號,成為隱逸文化的典型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挨耐愛親耙地比法避軍三舍布帆無恙采獲尺竹伍符淳白存欄大剛點劄改編亘古官廪桂劇孤履危行紅霞米瘊子甲環翠回向文或若交辦交輔嚼舌即命鯨魚句比字栉開山祖師窺間伺隙靈鑰淋淋拉拉馬差滿肚皮盲風怪雨猛孤停的拈破甯可信其有牛市膨脝屏面品緻前忿喬林青霞意省閤生吞神情伸腿市兒是須朔日拖船頑犇望眼将穿五禦險厄小年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