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疏而不順人情。《新唐書·吳兢傳》:“ 兢 叙事簡核,號良史。晚節稍疏牾,時人病其太簡。”
“疏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吳兢傳》的記載:
“兢叙事簡核,號良史。晚節稍疏牾,時人病其太簡。”
此處指吳兢晚年行為疏闊、不合時宜,因過于簡略而受到批評。
該詞與“疏闊”“粗疏”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違背人情世故”。反義詞可參考“圓融”“缜密”等。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用法或例句,可查閱《新唐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疏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不和諧、不一緻、互相沖突的意思。
疏牾這個字由“疒”和“牛”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疒”是疾病的意思,“牛”是牛的意思。總共有14個筆畫。
疏牾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在繁體字中,疏牾的寫法為疏蕝。
在古代漢字中,疏牾的寫法會稍有不同。其中,“疒”在古代寫法中是由三個部首組成的,類似“病”的寫法。而“牛”的寫法也有所變化。
1. 這兩個人的觀點疏牾,無法妥協。
2. 在公司裡,由于思想疏牾,他們經常争吵。
1. 疏遠
2. 牾擾
3. 疾疚
4. 牛羊
1. 沖突
2. 不和
3. 不一緻
1. 和諧
2. 和睦
3. 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