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金鏡霾六國,亡 新 亂天經。” 漢 班固 《典引》:“躬奉天經,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壽州安豐縣孝門銘》:“禀承粹和,篤守天經。”參見“ 天經地義 ”。
(2).天象。亦泛指天空。 南朝 宋 鮑照 《遊思賦》:“仰盡兮天經,俯窮兮地絡。”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珠衡玉鬥,徵象緯於天經;虎踞龍蹲,集風雲於地紀。” 清 姚鼐 《雨登嶽陽樓》詩:“風交廣漠野,雲起盪天經。”
“天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天之常道
指自然或宇宙中永恒不變的規律,如《孝經》中提到的“天之經,地之義”。唐代李白在《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中寫道“亡新亂天經”,班固的《典引》也提到“躬奉天經”,均強調其作為自然法則的不可違背性。
天象或天空
南朝鮑照《遊思賦》中“仰盡兮天經”及唐代王勃的“徵象緯於天經”,均将“天經”引申為天象或泛指天空。
經書精華
在古籍中,“天經”也指代《周易》《尚書》《詩經》等經典的核心内容,被認為是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語關聯
常與“地義”連用為成語“天經地義”,源自《左傳》,形容絕對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如“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天經”既可指自然法則、天象,也可引申為經典精華或構成成語表達必然性。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但核心均圍繞“永恒、根本”展開。
《天經》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天書》或者《天命》。
《天經》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部分是“一”字邊的“天”部,另一部分是“示”字邊的“經”部。它總共有8個筆畫。
《天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種神奇的文字叫做“天書”,是衆神所創造的。因為天書的内容涉及到神秘的天命,所以人們将它稱為《天經》。
《天經》的繁體字為「天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天經》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但有一些字體上的差異。在古代的碑刻或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稍微不同的字形。
1. 讀《天經》可以領悟到古人的智慧與思想。
2. 這本書被認為是一部現代人讀懂《天經》的指南。
《天經》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許多有意義的詞彙,如:
1. 天經地義
2. 天經人才
3. 天經地緯
4. 天經典故
1. 天書:含義與《天經》相近,指的是神秘而難以理解的文字。
2. 天命:與《天經》的意思相似,指的是天地對人的安排與命運安排。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天經》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