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一種夜晚發光、白晝則光滅的草。《太平廣記》卷四○八引 晉 王嘉 《拾遺記》:“銷明草,夜視如列星,晝則光自銷滅也。”按,今本《拾遺記》作“宵明草”。
關于“銷明草”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銷明草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夜間發光、白天光滅的神奇植物,夜晚遠觀如繁星點點,晝間則光芒自行消失。其名稱中的“銷”指光芒消散,“明”則描述夜間發亮的特性。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王嘉的《拾遺記》,後由宋代《太平廣記》卷四〇八引用,記載背明之國“有銷明草,夜視如列星,晝則光自銷滅”。但現存版本的《拾遺記》中多寫作“宵明草”,屬于同物異名現象。
别名與特征
又名“宵明草”,屬神話植物範疇。其發光特性被描述為自然現象,無需外力作用,具有晝夜周期性變化,常被用作文學意象,象征短暫易逝或神秘莫測的事物。
以上信息綜合自《太平廣記》《拾遺記》等古籍記載,相關釋義可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證。
《銷明草》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光輝照耀,驅散黑暗”,形容能夠使人明朗,消除陰暗的力量。
「銷明草」的拆分部首是「銷」和「草」。其中,「銷」的部首是「钅」,表示與金屬有關;「草」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有關。
「銷明草」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确定,但一般認為與道家原始信仰有關,道家認為陽光具有神秘的能量,能夠驅逐黑暗和邪惡。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話傳說,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
相比于簡體字,「銷明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中的「銷」字是由「喪」和「乘」組成,表示帶着沉重心情告别的意思。而「明」字是由「日」和「月」組成,表示光明、明亮。「草」字則是通過象形造字法演變而來,表示一棵植物。
例句:
「他的言辭就像一陣銷明草,驅散了我内心的迷茫。」
「這部電影真是一股銷明草,使觀衆心情愉悅起來。」
一些與「銷明草」相關的詞語包括:撥雲見日、照亮心靈、消除黑暗等。
與「銷明草」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黑暗無光、蒙昧無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