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稍微不同。《三國志·魏志·東沃沮傳》:“其言語與 句麗 大同,時時小異。”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後記》:“餘之所録,大抵以 肇 為法,而小異於 肇 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黃須翁》:“按此即 唐 人所傳 虬髯公 事,而情節小異。”
(2).指細微不同處。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六:“所謂修辭學,便是在依照意思調整語言這一件事情上面,把那千千萬萬具體的說話與文章中的千千萬萬小異抽去,将一些大同抽出來詳加研讨的學問。”
(3).微有特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褚 眄睞良久,指 嘉 曰:‘此君小異,得無是乎?’” 宋 陳亮 《漢宮春·岩桂花》詞:“都緣是,此君小異,費他萬種消詳。”《宋史·佞幸傳·朱勔》:“人不幸有一物小異,共指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
“小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稍微不同
指事物之間僅有細微差别,整體上仍屬同類。例如《三國志·魏志·東沃沮傳》提到“其言語與句麗大同,時時小異”,說明語言主體相同但存在局部差異。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後記》中也用此詞描述記錄内容與範本的微小區别。
細微不同處
強調差異的具體細節。夏丏尊與葉聖陶在《文心》中以此解釋修辭學的研究方法,即從大量具體案例中提煉共性,同時關注細節差異。
微有特異
描述事物或人具有略微獨特之處。如《世說新語·識鑒》記載褚裒通過細微特征辨識人物,《宋史》中亦用此詞指代物品的輕微異常。
相關擴展
該詞常與“大同”連用為成語“大同小異”,表示主體相同、細節略異(參考)。其用法多出現于古籍、文學及學術讨論中,適用于比較分析場景。
小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之間的差異微小、相似度較高。通常用來形容或比喻某些人、事、物的相似程度。
小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小(小字底部的小口)和異(口字旁邊的差異)。它共有9個筆畫。
小異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清代道光年間編纂的《康熙字典補遺》中。意指相差微小、有細微的差異。
小異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小異」,字形中的「異」與「異」相同,隻是多了一點旁。繁體字主要在港澳台地區使用。
在古代,小異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舊寫是「小㝈」,其中的「㝈」是一個已經淘汰的漢字,形狀與「異」相似,隻是幾個筆畫的位置有所不同。
1. 這兩個畫作的風格很小異,很難分辨出哪幅是真品。
2. 他的音樂作品和我之前聽過的另一位音樂家的作品有些小異,但總體上風格相似。
小異可以作為其他詞語的組成部分,如:相異、異樣、異國等。
與小異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微異、稍異、緊密、相似等。
與小異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大異、迥異、完全不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