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鹄望。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願将軍虎視去書,使小弟鵠觀來旄。”
“鹄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鹄觀”讀作hú guān,意為“猶鹄望”,即像天鵝引頸遠望一樣,形容殷切期盼或等待的狀态。該詞帶有文學色彩,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
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願将軍虎視去書,使小弟鹄觀來旄。”,此處通過比喻表達對回信的急切期待。
用法說明
近義詞擴展
“鹄望”是更常見的同義表達,意為直立遠望,引申為翹首以盼,如《晉書》中“鹄望南畝”的用法。
總結與應用場景
該詞適合描述對重要事件、人物或消息的深切期待,如文學創作中刻畫人物心理,或書信往來中表達懇切之情。需注意語境適配性,現代口語中建議優先使用“期盼”“翹首以待”等更通俗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或相關詩詞,可參考《西廂記》原文及漢語言工具書。
《鹄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鳥類的觀察,特指對白鶴的觀察。
《鹄觀》的部首是鳥部,它由“鳥”字旁構成。它共有15個筆畫。
《鹄觀》一詞來源于《漢書·藝文志》中的文字,原文為:“鹄則重顧,鑒于山色。”在這裡,“鹄”指的就是白鶴,“觀”表示觀察,從而形成了“鹄觀”這個詞語。
繁體字中,《鹄觀》的拼寫仍然是“鹄觀”。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鹄觀》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
他經常到樹林中進行鹄觀,研究白鶴的習性。
鹄影、鹄立、鹄的、鹄移
觀察、注視、研究
忽視、漠視、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