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污救濟款物。 清 魏源 《荊溪周君保緒傳》:“ 淮安府 山陽縣 知縣 王伸漢 冒賑事發, 王穀 大辟,所屬吏及委員皆詿誤,惟君先幾得免。”《清史稿·高宗紀五》:“ 甘肅 布政使 王廷贊 以冒賑浮銷,褫職逮治。”
“冒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ào zhèn(注音:ㄇㄠˋ ㄓㄣ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貪污、侵吞本應用于救災或救濟的財物。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利用職權虛報災情或挪用赈災款項的行為。
甘肅冒赈案
清朝乾隆年間,甘肅官員集體虛報災情,冒領赈災銀兩并私分,最終導緻全省官員幾乎全部涉案,被稱為“甘肅合省官員捏災冒赈案”。
王伸漢案
淮安府山陽縣知縣王伸漢因冒赈被揭露,牽連多名官員,成為清代貪腐典型案例(《清史稿》記載)。
部分資料(如)将“冒赈”解釋為“為救助他人而冒險犧牲利益”,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和主流詞典支持,可能是誤解。根據權威典籍和案例,“冒赈”的核心含義仍為貪污赈濟款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清代檔案記載。
冒赈(mào zhàn)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救濟、救助。冒指出來,赈指救助,聯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語,表示通過給予物質、精神或其他形式的幫助來解救或救濟他人。
冒字的部首是冫(bīng),表示冰。赈字的部首是貝(bèi),表示財富。冒赈共有11個筆畫。
冒赈這個詞的來源較早,最早見于《周禮·冠義》:“冒赈拜財,卑百金,高千金。”冒赈在這裡表示救濟人民,幫助窮人。
在繁體字中,冒赈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冒贊」。
在古代中國,冒赈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冒字的形狀稍有不同,上面的雙丁改成了幾個點,而赈字的寫法則是貝字下加上了一橫,形似「贛」。
1. 他發起冒赈活動,幫助了許多貧困家庭。
2. 公司決定出資冒赈災區的受災群衆。
冒險(mào xiǎn):冒險指冒着危險去做一件事情。
救赈(jiù zhàn):救赈是指救濟、救助困難、受災等人民。
近義詞:救濟、援助、救助
反義詞:迫害、傷害、虐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