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赈的意思、冒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赈的解釋

貪污救濟款物。 清 魏源 《荊溪周君保緒傳》:“ 淮安府 山陽縣 知縣 王伸漢 冒賑事發, 王穀 大辟,所屬吏及委員皆詿誤,惟君先幾得免。”《清史稿·高宗紀五》:“ 甘肅 布政使 王廷贊 以冒賑浮銷,褫職逮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赈"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法律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思是指假冒災民身份或虛報災情以騙取國家赈濟錢糧的行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欺瞞官府、詐領救災物資的違法犯罪活動。

詳細釋義

  1. 字義拆解

    • 冒:假冒、冒充,指以虛假身份或信息進行欺騙。
    • 赈:赈濟,即官府向災民發放錢糧等救濟物資。

      合稱"冒赈",即通過欺詐手段非法獲取赈災資源。

  2. 曆史語境中的法律含義

    在清代律法中,"冒赈"屬于嚴重貪腐行為。典型案例如《清史稿》記載的"甘肅冒赈案":地方官員勾結虛報旱災,騙取朝廷赈銀,最終被乾隆帝嚴懲。此類行為不僅侵占國家資源,更直接危害災民生存權益。

  3. 現代引申用法

    當代語境中可泛指通過虛構受災事實騙取社會保障、救災補助或慈善援助的行為。例如在自然災害後謊報損失申領補償,或僞造貧困證明獲取社會救濟等。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釋義為:"假冒受災以騙取赈濟"(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注:因版權限制無法提供線上鍊接,可通過國家圖書館平台檢索紙質版或授權數據庫。

  2. 《中國古代法制史話》

    在"清代反貪機制"章節中,将冒赈列為"侵蝕災赈"的典型犯罪類型(中華書局,2019年)。

  3. 《清史稿·高宗本紀》

    乾隆四十六年記載:"甘肅捏災冒赈,侵蝕監糧,賜總督勒爾謹自盡,斬布政使王亶望等",為冒赈案的原始司法文獻依據。


"冒赈"本質是利用災害實施的詐騙行為,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法制史理解。該詞在現代仍具警示意義,強調社會救助資源分配的公正性需求。

網絡擴展解釋

“冒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ào zhèn(注音:ㄇㄠˋ ㄓㄣ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貪污、侵吞本應用于救災或救濟的財物。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利用職權虛報災情或挪用赈災款項的行為。


曆史背景與案例

  1. 甘肅冒赈案
    清朝乾隆年間,甘肅官員集體虛報災情,冒領赈災銀兩并私分,最終導緻全省官員幾乎全部涉案,被稱為“甘肅合省官員捏災冒赈案”。

  2. 王伸漢案
    淮安府山陽縣知縣王伸漢因冒赈被揭露,牽連多名官員,成為清代貪腐典型案例(《清史稿》記載)。


用法與語境


注意

部分資料(如)将“冒赈”解釋為“為救助他人而冒險犧牲利益”,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和主流詞典支持,可能是誤解。根據權威典籍和案例,“冒赈”的核心含義仍為貪污赈濟款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清代檔案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媕妸安那其主義奧區北園編次博物志插秧成年人城柝饬修侈遊丑顇綢缪帷帳辍手蹙蹐點發貳負耳旁風放印子販肆豐肴夫力高言耕屯公平交易勾檢含含胡胡鶴書黃土包子昏棄诘折荊姬祲祥俊桀客綱客紀口腕六騑絡腦陸鹽陸軸馬牌苗頭摹想匿避鉛玻璃慶緒瞿塘日常賞罸分審山陽會沈哀樹脂祀曲汰沙袒跣逃軍提味童隸危峰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