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耒的意思、負耒的詳細解釋
負耒的解釋
《孟子·滕文公上》:“ 陳良 之徒 陳相 ,與其弟 辛 ,負耒耜而自 宋 之 滕 。”後以“負耒”指背負農具,從事農耕。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詩:“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執竿而釣,徵聘不來;負耒而耕,公侯靡屈,何其高也。” 清 顧炎武 《夏日》詩:“眷此負耒勤,羨彼濯流還。”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耒的解釋 耒 ě 〔耒耜( 古代稱犁上的木把。?)〕古代指耕地用的農具。 筆畫數:; 部首: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負耒”字面指背負古代農具耒耜(耒是木制翻土工具,耜是鏟頭),最初描述農耕場景。後引申為承擔重任或艱巨任務,比喻肩負責任的狀态。
二、出處溯源
源自《孟子·滕文公上》記載:“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描述戰國時期陳相兄弟背着農具遷徙至滕國從事農耕的情景,成為該詞的典故來源。
三、引申與使用
- 農耕代稱:如陶潛詩句“日入負耒還”,直接指代農作;
- 責任象征:南朝徐陵文“負耒而耕,公侯靡屈”,暗喻隱士自食其力、不屈服權貴的氣節;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強調承擔壓力或使命,如“企業家負耒前行”。
四、字義拆解
- 負:背負/承擔(如“負荊”“負責”)
- 耒:特指古代曲木農具,後泛指耕作
建議需要古文例句或近義詞(如“荷鋤”“肩擔”)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負耒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扛着犁”。在農耕社會中,農民是用木耒拉着犁進行耕作的,負耒便表示承擔着這個重責。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耒的部首是負,是從人字旁而來。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負耒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的古籀文,後來演變為楚簡和秦簡,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負耒。而在繁體字中,負耒的寫法為負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負耒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在金文中,負耒的寫法是“貝”,表示為植物樹葉的形狀;而在大篆中,負耒的寫法是“口”,表示為一口罩住的形狀。這些古代寫法所代表的意義與現代漢字的負耒相似。
例句
1. 農民們負耒着,辛勤耕作着土地。
2. 他挺胸負耒,一副自信的樣子。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負重、負擔、負責、負隅頑抗
近義詞:扛着犁、馱着犁
反義詞:甩開犁、放下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