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媒妁之言的意思、媒妁之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媒妁之言的解釋

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媒妁之言”是漢語成語,指婚姻中媒人的介紹與撮合,常與“父母之命”連用,強調古代婚姻需由父母決定并通過媒人牽線。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成語釋義
    媒妁指說合婚姻的中間人,“媒妁之言”即媒人對男女雙方家庭的說合與介紹。古代婚姻中,媒人不僅是信息傳遞者,還需協調雙方禮俗,确保婚姻符合社會規範。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借此批判未經禮制程式的私定終身行為,強調婚姻需遵循社會倫理。

  3. 曆史背景

    • 西周時期已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制度,如《禮記》記載“男女無媒不交”。媒人(又稱“媒氏”)是官方認可的婚姻中介,負責登記適婚男女并促成婚配。
    • 漢代以後,媒人從官職逐漸演變為民間職業角色,但仍需遵循傳統禮儀,如“六禮”中的“納采”“問名”等環節均需媒人參與。
  4. 用法與示例
    多作主語或賓語,如葉聖陶作品中的“憑媒妁之言而結婚的現象至今還有”。現代多用于批判包辦婚姻或形容傳統婚俗,帶有中性或略保守的語境色彩。

  5. 現代意義
    隨着自由戀愛普及,“媒妁之言”更多作為文化符號存在,但部分傳統地區仍保留媒人牽線的習俗,尤其在儀式性場合(如提親)中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儀禮》等文獻中的婚俗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媒妁之言》是一個中國成語,指的是被人傳述的消息或言語。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媒妁之言》共有9個筆畫,由3個部首組成。其中,“媒”字的部首為女,表示與女性相關或含義與女性相關;“妁”字的部首為女,表示與女性相關或含義與女性相關;而“言”字的部首為言,表示與言語相關或含義與言語相關。 來源:《媒妁之言》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婚姻媒介制度。當時,媒婆以及其他專門從事相親和婚姻介紹的人員,會經常傳達積極或負面的關于男女雙方的消息和言論。因此,這個成語形容被婚姻介紹人傳述的消息或言語。 繁體:《媒妁之言》的繁體字為《媒婁之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媒婆的中文寫法為“媒婁”,其中,“婁”為古代女子的專用稱呼。 例句:他對于這個成績的評價隻是《媒妁之言》,并沒有經過調查核實。 組詞:媒妁、之言。 近義詞:傳聞、謠言、傳語。 反義詞:實話、真相。 總結:《媒妁之言》是一個形容被婚姻介紹人傳述的消息或言語的成語。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女、女、言,來自中國古代的婚姻媒介制度。繁體字為《媒婁之言》。在古代,媒婆的中文寫法為“媒婁”。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子可以是:“他對于這個成績的評價隻是《媒妁之言》,并沒有經過調查核實。”該成語的近義詞有傳聞、謠言、傳語,反義詞有實話、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