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每三十裡置一堠,每日初6*夜舉烽火報無事,謂之“平安火”。 唐 元稹 《遣行》詩:“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 唐 姚合 《窮邊詞》:“沿邊千裡渾無事,唯見平安火入城。”《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懼。” 胡三省 注:“《六典》:‘ 唐 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裡。’每日初6*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時守兵已潰,無人復舉火。” 清 錢謙益 《贈翁朔州兆吉》詩之一:“佛燈長似平安火,詩債渾如簿領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平安火漢語 快速查詢。
“平安火”是唐代的一種軍事通訊制度,主要用于邊塞地區傳遞平安信號。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背景與功能
唐代在邊塞每隔三十裡設置一座烽火台(堠),每日初夜(即黃昏後)點燃烽火,向後方傳遞“無戰事”的信息,稱為“平安火”。若未按時舉火,則意味着可能有敵軍入侵或突發情況,如《資治通鑒》記載安史之亂時“平安火不至,上始懼”。
運作方式
根據《六典》記載,烽火台通過燃煙或明火傳遞信號,夜間放火、白晝放煙,每夜一炬為平安标志。這種制度保障了邊境信息的快速傳遞。
文學例證
唐代詩人元稹、姚合的詩中均有提及,如“平安火莫驚”“唯見平安火入城”;宋代陸遊也在詩中引用“平安火在交河上”,體現其文化影響。
現代誤解辨析
部分網絡解釋将“平安火”引申為“家庭和睦”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誤傳,需以曆史原義為準。
總結來看,“平安火”是唐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環節,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意義。
《平安火》這個詞是指四處燃燒的火焰,代表着平安和安定的象征。
《平安火》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氵(水部首)、丿(撇)、火(火部首)。筆畫總數為七畫。
《平安火》一詞源自古代祭祀活動中的火焰,象征着庇佑和保護。在繁體字中,平安火的寫法為「平安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平安火的寫法為「平安火」,與現代的寫法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祈禱着的人們将香火燃起,希望能夠招來平安火。
2. 在寒冷的冬夜,取暖的火苗閃爍着平安火的光芒。
1. 平安: 表示安甯平靜的狀态。
2. 火苗: 指火焰的形狀或火的形态。
1. 火焰: 指燃燒的火。
2. 火光: 指火焰發出的光亮。
1. 沒有火: 指沒有燃燒的火焰。
2. 幽滅: 指火焰熄滅或燃燒的不旺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