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t;cast greedy eyes on;harbour aggressive designs against;long for;pretend to] 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宜絕橫拜,以塞觊觎之端。——《後漢書·楊秉傳》
非分的希望或企圖。《左傳·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杜預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羣兇覬覦,分裂諸夏。”《舊唐書·崔元略傳》:“時 劉栖楚 自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廬山王文成公紀功碑歌》:“ 明 季中葉患尾大,爪牙覬覦強宗盟。”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 中國 者, 中國 人之 中國 ……可容外族之贊歎,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觊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ì yú(注意“觊”為第四聲,“觎”為第二聲,常被誤讀為 jī yú 或 qù y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詞義:指對不屬于自己的事物産生非分的企圖或渴望,帶有貶義色彩。
延伸内涵:
字詞拆解:
古籍例證:
現代用法:
詞語 | 區别 | 例句 |
---|---|---|
垂涎 | 側重貪婪渴望,未必涉及行動 | 垂涎美食 |
貪圖 | 強調主動追求,範圍更廣 | 貪圖享樂 |
觊望 | 書面色彩更濃,與“觊觎”基本同義 | 觊望權位(古文用法)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拓展詞組(如“窺觊”“睥睨觊觎”),可參考《左傳》《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文獻。
觊觎(jì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渴望得到,貪圖,垂涎。拆分部首為角部和虎部,筆畫總計為16畫。
觊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很多和現在不同的字形。觊觎在古代的寫法為䛡。在繁體字中,觊觎保持了其簡體字的形式。
下面是觊觎在句中的例句:
1. 他對别人的財物始終觊觎不已。
2. 她觊觎着鄰居家的漂亮衣服。
觊觎的組詞:
1. 觊觎財富
2. 觊觎權力
3. 觊觎美色
觊觎的近義詞包括:貪婪、貪心、垂涎、垂涎欲滴。
觊觎的反義詞可以是:滿足、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