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半。《魏書·崔楷傳》:“亮由君之勤恤,臣用劬勞,日昃忘餐,宵分廢寝。” 唐 李群玉 《中秋越台看月》詩:“宵分憑檻望,應合見 蓬萊 。”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年來侍我,學製寒衣縫紉熨貼,宵分不倦。” 阿英 《明朝的笑話》十:“ 沉文卿 ,是 吳 中的老儒,一天,讀書至宵分,燈熒熒欲滅。”
“宵分”是一個文言詞彙,指夜半、深夜,即午夜時分。以下從詞義、詞源、古籍例證等方面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寫作中,需注意與“霄”(指天空)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宵”的其他含義(如前半夜、絲織品)或相關詞彙,可參考來源網頁的擴展内容。
《宵分》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見于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它指的是夜晚分為兩段的時間,即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
《宵分》的部首是宀,總共有9個筆畫。部首宀表示與“宅”或“家”有關的事物,這個部首是很多漢字的共同構造部分。
宵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農耕文化,清明節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宵分則表示了白天與黑夜的劃分。
繁體字“宵”是由“宀”和“消”組成,意味着夜晚中不斷消逝的時間。
古代漢字寫法相對于現在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形筆畫比較繁瑣,而且部分字的寫法有所變化。
古代寫法:宀旁邊有一個小點,并且額外添加一橫線,與現代漢字寫法不同。
1. 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要出去掃墓,宵分時分,人們祭祖紀念。
2. 宵分時分,人們點起紙燈籠,賞月祈福。
組詞:宵夜、宵禁、宴會、宵小。
近義詞:夜晚、晚上。
反義詞:早晨、白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