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定的意思、校定的详细解释
校定的解释
考核订正。《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宋 陆游 《跋唐御览诗》:“姑校定讹谬,以俟完本。”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歧异之处,便由我比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译本以定从违,又经 素园 用原文加以校定。”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定的解释 定 ì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定稿。定数(?)(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决定。确定。 平安
专业解析
校定是汉语中表示"校对并确定"的专业术语,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词源构成
该词由"校"(jiào)与"定"复合构成。"校"本指古代刑具,《说文解字》释为"木囚也",后引申出考核、比对之意;"定"指确定、裁定,二者组合形成"通过比对确定最终标准"的完整语义链(《汉语大词典》第七版)。
二、现代应用范畴
- 文献领域:特指古籍校勘中的定本过程,如中华书局在《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中,通过校定各版本异文确定权威文本(《古籍整理术语汇释》)。
- 法律文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2023)明确指出,裁判文书校定需经三级校对程序(《司法文书制作规范》)。
- 学术出版:参照《CY/T 170-2019学术出版规范》要求,校定环节必须保留修改痕迹并附校勘记。
三、操作标准体系
根据《辞海》第七版释义,完整的校定流程包含:(1)底本选择(2)参校本比对(3)异文考辨(4)体例统一(5)定稿确认五个步骤,每个环节均需责任署名。
四、相关术语辨析
与"校订"强调过程性不同,"校定"突出结果的权威性;相较于"审定"的行政决策属性,"校定"更侧重专业认证(《编辑学辞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校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考核订正,主要用于对文字、数据或文献的准确性进行核查与修正。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拼音:xiào dìng(注音:ㄒㄧㄠˋ ㄉㄧㄥˋ)。
- 字义:
- 校:指查对、校对,如“校对文献”。
- 定:指确定、稳定,如“定稿”“定论”。
- 组合义:通过校对和考核,使内容准确无误。
2.详细解释
- 学术与文献领域:常用于古籍整理、文献校勘,例如《后汉书》记载“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即对经典文本进行核对修正。
- 现代应用:扩展到科学数据、技术资料的验证,如鲁迅在翻译时“经素园用原文加以校定”。
3.使用场景
- 古籍整理:如宋陆游《跋唐御览诗》提到“校定讹谬,以俟完本”。
- 教育管理:学校定期考查学生成绩或教材内容。
- 技术领域:对实验数据、工程图纸的反复核对。
4.历史用例
- 汉代已用于官方文献修订,如《后汉书》记载的校定《五经》。
- 现代学术著作中,校定仍是确保译文或研究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校定”强调通过严谨的核对与修正确保内容的准确性,适用于学术、文献及技术领域。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或鲁迅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甚么柏叶酒半汉比较成本说宾游搀前落后赤頿船尾倒座點驗定器地芝独揽大权凡此稾车槁项没齿歌舫广陵涛贯盈恶稔姑胥毫巴江垠儆醒进去菊华酒钜学鸿生来世不可待朗曜连续剧篱壁间物乱臣贼子念珠曹傩逐跑辙配钱平戢挈扶七拱八翘汽机秋鲭犬不夜吠柔气梢公沈谢示范手写体说不上嘴送战缩微天塌地陷田油子贴库通玄婠妠晩秋万象森罗瘟神爷像模象样缃囊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