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畝的意思、稅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畝的解釋

我國古代按土地面積向田主征稅的賦稅制度。《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稅畝丘甲田賦》:“ 宣公 之初稅畝,譏其始什二而稅也。” 明 劉基 《初稅畝蝝生饑大有年》:“稅畝者公田之外,又履其餘畝而取之,是為什而取二矣。”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六節:“農夫耕種公田,不能同時供應軍役,戰争隨時可以發生,公田也就隨時有荒蕪的危險,廢除公田制改為按畝收稅的稅畝制,顯然對領主有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稅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賦稅制度術語,特指按土地面積征收實物地租的稅收方式。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稅畝”即“按田畝征稅”,其中“稅”指征收賦稅,“畝”指土地面積單位。該制度打破了西周以來“藉田以力”的勞役地租模式,改為直接依據土地實際占有面積征收實物(主要是糧食)。這一變革标志着中國古代土地稅制從勞役向實物形态的轉型。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

“稅畝”制度正式确立于春秋時期魯國。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公元前594年魯國推行“初稅畝”,首次公開承認私田合法性并對其征稅。此舉旨在增加財政收入,適應井田制瓦解後土地私有化的發展趨勢。其稅率通常為畝産量的十分之一,故又稱“什一稅”。

三、制度意義

  1. 經濟革新:稅畝制将賦稅與土地所有權直接挂鈎,确立了以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的原則,成為後世田賦制度的雛形。
  2. 社會影響:加速了井田制崩潰,促進地主經濟興起,同時加重了小農的實物負擔。
  3. 曆史地位:被《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中國按畝征稅之始”,是封建社會土地稅制的奠基性改革。

四、延伸釋義

在廣義上,“稅畝”亦泛指以土地為對象的賦稅制度。後世如唐代“租庸調”、明代“一條鞭法”等,均沿襲了稅畝制“計田征賦”的核心邏輯,體現了其對封建財政體系的深遠影響。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經濟史》. 人民出版社.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中華書局.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稅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賦稅制度,其核心含義及曆史背景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稅畝指按土地面積向田主征稅的制度,即根據實際耕地畝數計算稅額。這一制度改變了早期以公田勞役為主的"井田制"稅收方式,标志着土地私有化進程的推進。

二、曆史實施

  1. 起源時間:最早見于春秋時期魯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履畝而稅",即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推行的"初稅畝"。
  2. 計稅方式:在原有公田稅基礎上,對私田按畝征稅,形成"什二而稅"(即20%稅率),如劉基所述"公田之外,又履其餘畝而取之"。

三、社會影響

• 促進土地私有:承認私田合法性,加速井田制瓦解
• 加重農民負擔:雙重征稅導緻"什而取二"的高稅率
• 推動稅制改革:為後世租庸調、兩稅法等賦稅體系奠定基礎

四、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稅畝"可比喻過重的稅收負擔,如形容"某地稅畝沉重,企業難以為繼"。但需注意這是引申義,曆史學定義仍以實物土地稅為核心。

文獻佐證

《中國通史》指出該制度使領主受益,但導緻公田荒蕪風險,成為稅制改革的轉折點。

别人正在浏覽...

皧皧暗灘鏖兵奧援扳手保山市禀分不上不落材勇柴桌吃水詞彙大疋煩富方割飛班負違該練更蘇格外廣赜蚶醬貨車胡雲儌遮機動禁塞九素刻識浪說柳星逦迤邏送泥龜遷客氣色豈維氣疫啓奏囷窌瑞佑剡溪生産者釋迦牟尼受詞稅基誰信道天靈蓋頭路腿脡讬咐秃人王正蕰草無心雲相放小賓銷售額嶰律諧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