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状的意思、献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状的解释

(1).谓观裸状之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 晋侯 ﹞入 曹 。数之,以其不用 僖负羈 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惠栋 补注:“献状,谓观状也。先责其用人之过,然后诛观状之罪。”相传 晋文公 骈胁,而 曹公 曾近观其裸浴,故责其观裸状之罪。

(2).呈现某种形态;做出某种姿态。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絳闕。”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岂与夫冠猴献状,评议其得失者哉!” 浦起龙 通释:“献状,媚态也。” 宋 黄庭坚 《胜业寺悦亭》诗:“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 元 尹廷高 《雨中度江见海怪出没》诗:“江神唯识诗客意,故尔献状聊相娱。”

(3).投献的状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璩公 归去与婆婆説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来府中,郡王给与身价,因此取名 秀秀养娘 。”按,此指卖身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状是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历史文献及文学研究,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阐释:

一、法律层面的释义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呈递的诉状或举报文书,特用于控告官吏不法行为。此义项源于“献”的本义“进献”,“状”指文书,合指呈交官府的正式控告文件。《汉语大词典》收录该释义,并引《左传·襄公十年》为证:“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不书,不告也。”杜预注:“不克,故不献状。”此处“献状”即指向周王呈交的诉讼证据。

二、文学与礼仪层面的释义

指进献描述祥瑞景象或功德的表文或图状。古代臣子将天象吉兆、地方祥瑞以图文形式上奏君王,称为“献状”。唐代柳宗元《为李中丞贺赦表》有“灵踪具载,献状相趋”之句,《汉语大词典》释此“献状”为描述祥瑞的文书。


字源与用法解析


古籍用例佐证

《左传·襄公十年》案例中,周灵王支持贵族伯舆,大夫王叔陈生败诉后逃亡。因败诉方未提交诉讼证据(“不献状”),史官遂不予记载。此例印证“献状”作为法律文书的原始功能。

主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左传正义》(杜预注)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4.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献状”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文献和语言学分析,该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观裸状之罪(历史典故义)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重耳因曹共公曾偷窥其裸浴(骈胁),在攻入曹国后以“献状”质问其罪。此处“献状”指要求对方呈报罪状,特指观裸行为的僭越之罪。注:此义存在学术争议,如杜预注解认为指“献功状”,但后世学者多从《国语》等记载支持观裸状之说。

二、呈现形态/姿态(文学描述义)

常见于诗词文赋,如:

三、投献状纸(文书制度义)

见于宋元话本《碾玉观音》,指璩公递交卖身契约的文书行为。此类状纸多涉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建立。

▼ 词义辨析

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左传注疏》等典籍(对应、2、7),网络释义需注意甄别。如将“莫不献状”曲解为否定句式,实属误读,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按擫凹版印刷傲慢少礼拜倒霸闰之朝冰糖不学无术哺餟漕折铲子沉住气笞服丛脞从祀代乳粉搭建打料答纳珠丹菊鹅口白疮蕃岳发贮腐旧攻刼官寿孤履危行国脉海苔洪图湖北大鼓火器营箭靶子齑身粉骨济恤落落跎跎卤人马商螟立南台内症普广千牛备身穷本极源权利区分软脂酸如椽笔瑟歌上岸商贾宿根绥集贪缪天隙条陈外应贤旧消除斆学相长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