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索。指捆綁罪人的繩索。亦比喻囚禁。 南朝 梁 王僧孺 《辭府箋》:“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緻徽繩,解籙收簪,且歸初服。”參見“ 徽纆 ”。
“徽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有較為統一的解釋,以下為綜合分析:
徽繩(拼音:huī shéng)指捆綁罪人的繩索,也比喻囚禁。該詞源自古代文獻,具有明确的曆史語境。
本義
指用于捆綁犯人的繩索。例如南朝梁王僧孺《辭府箋》中提到的“方緻徽繩”,即用繩索捆綁的引申義。
比喻義
引申為“囚禁”或“束縛”,如文獻中“解籙收簪,且歸初服”一句,通過“徽繩”暗喻官場或制度對人的約束。
相關詞彙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到“徽州刺繡的細繩”或“象征品德才能”,但此解釋缺乏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解或衍生用法。建議以權威詞典和古籍引證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4515頁或南朝梁王僧孺的原文。
徽繩是指一種用絲線編織而成的繩子,通常用于裝飾衣物、箱包等物品。徽繩的色彩豐富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徽繩的部首是彳,總計9畫。
徽繩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早期多用于宮廷裝飾和貴族禮儀。
徽繩(繩字換為繩)
徽繩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她用彩色的徽繩裝飾了自己的包包,讓它更加華麗。
徽繩懸挂、徽繩編織、徽繩藝術、徽繩裝飾、徽繩紋樣
繡帶、紅繩、彩繩
斷繩、爛帶、脫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