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過的意思、十過的詳細解釋
十過的解釋
(1).指将領的十種過失。《六韬·龍韬》:“ 武王 問 太公 曰:‘論将之道奈何?’ 太公 曰:‘将有五材十過。’ 武王 曰:‘敢問其目。’太公曰:‘……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2).指國君的十種過失。《韓非子·十過》:“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内遠遊而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絶世之勢也。”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和傳統典籍中,“十過”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法律思想層面
源自《韓非子·十過》篇,指君主可能招緻亡國的十種過失:
- 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以私情損害公義)
- 顧小利則大利之殘(因小失大)
- 行僻自用(剛愎自用)
- 不務聽治而好五音(沉溺享樂)
- 貪愎喜利(貪婪斂財)
- 耽于女色(荒淫誤政)
- 離内遠遊(疏于朝政)
- 不聽忠谏(拒納良言)
- 恃國之大而輕敵(驕兵必敗)
- 國小無禮(外交失儀)
二、佛教義理層面
《法苑珠林》記載的十種修行過失:
- 悭貪(吝啬不舍)
- 破戒(違反戒律)
- 嗔恚(心懷怨恨)
- 懈怠(修行不勤)
- 散亂(心神不甯)
- 愚癡(不明事理)
- 傲慢(自視過高)
- 妄語(虛言欺詐)
- 兩舌(挑撥離間)
- 惡口(出言不遜)
本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校注本)及《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版)。具體詞條可查閱漢典(zdic.net)和國學大師(guoxuedashi.net)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十過”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兩個主要含義,分别針對将領和國君的過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将領的十種過失(出自《六韬·龍韬》)
指軍事将領在統兵作戰時容易犯的十種錯誤,具體包括:
- 勇而輕死:有勇無謀、輕視生死。
- 急而心速:急躁冒進、急于求成。
- 貪而好利:貪圖錢財、見利忘義。
- 仁而不忍人:過于仁慈、優柔寡斷。
- 智而心怯:雖有智謀但内心怯懦。
- 信而喜信人:輕信他人、缺乏判斷。
- 廉潔而不愛人:清高孤傲、不體恤下屬。
- 智而心緩:思慮遲緩、錯失良機。
- 剛毅而自用: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 懦而喜任人:性格懦弱、依賴他人。
二、國君的十種過失(出自《韓非子·十過》)
韓非子總結的君主執政中需警惕的十種行為:
- 行小忠,害大忠:表面忠誠卻損害根本利益。
- 顧小利,殘大利:貪圖小利而損失大局。
- 行僻自用,無禮諸侯:行為乖僻、傲慢失禮。
- 沉迷音律,荒廢政務:不務正業、縱情享樂。
- 貪愎喜利:貪婪固執、唯利是圖。
- 沉溺女色,荒廢國政:縱情聲色、不理朝政。
- 遠遊拒谏:疏遠賢臣、不聽勸谏。
- 獨斷專行:一意孤行、無視忠言。
- 外倚諸侯,内不量力:依賴外援、不自量力。
- 國小無禮,拒谏亡國:國力弱小時仍無禮拒谏。
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現代語境中,“十過”也被引申為“經曆衆多磨難”的象征性表達(如查字典解釋),但此用法非曆史原意。
- 文獻價值:兩類“十過”均體現了古代政治軍事思想,尤其是《韓非子》的版本,系統揭示了權力核心的執政風險。
别人正在浏覽...
挨拶崩角鏟刈晨暮池潢踳昧打孽登臣詄蕩蕩地黃牛弟晜抵棄東溟堆山積海鈍蒙法諱閥門瀵發蜂屯奉委斧钺之誅婦職幹讬割烹攻理古魯魯棍棒孤寝寒毛歡館镬竈敬厚救傾際涯絕域钜萬考課法緑花緑葉買俵木仆褭亸瞟觑破盤掊鬥折衡齊言起早睡晚曲中儒館弱冠膻食壽旦鼠齧蠹蝕殊勝談慰頭雞瓦甂外姓楲窬穩操勝算無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