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廟的意思、朝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廟的解釋

(1).祭奠于宗廟。《春秋·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杜預 注:“諸侯每月必告朔聽政,因朝宗廟。”《後漢書·鄭興傳》:“《春秋》書‘ 齊 小白 入 齊 ’,不稱侯,未朝廟故也。” 清 恽敬 《顧命辨下》:“踰年即位必朝廟,朝廟必改元。”

(2).指朝廷與宗廟。《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 桓公 乃命三國各具版築……更為建立朝廟,添設廬舍。”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古者,《風》採之民間,《雅》《頌》歌之朝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廟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結構 “朝”指古代君臣議政的朝廷,代表國家行政中心;“廟”指供奉祖先神位的宗廟,象征禮制與祭祀文化。兩字組合後,既指代朝廷與宗廟的物理空間,也暗含政治權力與宗法制度的關聯性。

二、曆史語義分層

  1. 祭祀場域(先秦至漢) 《周禮·春官》記載“凡祭祀,掌朝廟之服”,此處特指帝王在宗廟舉行祭祖大典的禮儀空間,強調其神聖性。東漢鄭玄注《禮記》時,将“朝廟”解釋為“朝事之廟”,即舉行國家典禮的特定宗廟建築群。

  2. 政教合流(唐宋文獻) 唐代杜佑《通典·禮典》載“天子朝廟,百官陪位”,此時詞義擴展為涵蓋朝廷儀典與宗廟祭祀的複合禮儀體系,反映古代中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政治傳統。

三、現代語義轉化 當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1)将其定義為“古代朝廷與宗廟的合稱”,但在實際語用中多作為曆史術語,常見于典章制度研究及文化遺産保護領域。例如故宮博物院官網将太廟建築群描述為“明清兩代朝廟制度的重要實證”(www.dpm.org.cn)。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鄭玄《禮記正義》及《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曆史用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

“朝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祭奠于宗廟

指古代諸侯或帝王在宗廟中舉行祭祀、告朔等禮儀活動。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二、朝廷與宗廟的合稱

指代國家政治與宗法禮制的雙重象征: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例如描述帝王登基、諸侯聽政等儀式(如“朝廟必改元”),或指代國家重要建築群(如“建立朝廟,添設廬舍”)。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春秋》《後漢書》等原始典籍,或查閱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巴多斯常憲晁補之朝聞夕死車轉弛馭殂落斷線非法鳳凰皁隸附議光風霁月國美畫楫葭灰嬌騃繼後吉駕觐接筋攣浚池口談爛眼邊蓮步利令志惛鱗辏龍工綸诏鹿蹊綠鬓紅顔滿世間耐熱凝集排列披毛索黡仟佰潛聽覃惠三鮮上公上姓聖父神奇臭腐十裡無真言谥議水晶鹽四壁斯鞅談容娘通箋頭午拖尾巴塗山纨扇遺賂文溆子無撚指無鹽子閑民消聲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