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遺賂的意思、遺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遺賂的解釋

(1).謂贈送財物。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嘲人面似猿猴》:“﹝上﹞知 文樹 遺賂,大笑之。”

(2).指贈送的財物。 宋 王鞏 《聞見近錄》:“ 仁宗 頷之。少選,中使閒賜黃金百兩,仍語中使曰:‘ 楊畋 家貧,不得受其遺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遺賂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語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兩個角度解析。

一、本義解析 "遺"在《漢語大詞典》中有"遺留、贈送"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0卷),"賂"指"財物或賄賂行為"(參考《古代漢語詞典》)。二字組合後,"遺賂"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特指君主或官員離任時遺留的財物,如《左傳》注疏中提及的"去國遺賂"現象。

二、語義演變

  1. 政治語境:指官員卸任時未處理的賄賂財物,具有負面含義。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強調此類財物"當屬贓物之列"。
  2. 禮儀範疇:在特定曆史時期,可指合乎禮制的贈别儀禮。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提及"諸侯相遺之禮"的合規性标準。

三、現代應用 當代漢語中該詞已鮮見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廉政文化時仍具學術價值。北京大學《中華文明史》第三卷指出,唐代監察制度中對"遺賂"的界定标準直接影響後世反貪法規的制定。

四、詞性特征 兼具動詞與名詞屬性,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中"遺賂權貴"為動詞用法,《宋史·職官志》"查沒遺賂"則為名詞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遺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用法:指贈送財物(多含非公開性質)。
    例句:宋代羅烨《醉翁談錄》中“﹝上﹞知文樹遺賂,大笑之”,此處指文樹私下贈送財物。

  2. 名詞用法:特指被贈送的財物。
    例句:宋王鞏《聞見近錄》提到仁宗因楊畋家貧,未接受其“遺賂”,即拒絕受贈財物。

二、讀音說明

不同來源标注讀音存在差異:

三、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口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研究類文本中,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主動贈送”與“被動收受”的語境差異。


建議:如需精确讀音或深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白衣沒命軍傍門褊隘璧立駁換不彰猜嫌參綜成歲大昏彫毀調奸餩餩犯軷反切腐脅付之梨棗彀弓害釱好外和志江君交通溝誡約旌斿謹養迥然峻嚴浚澤抗偶克讓魁陵獵鹿人流落風塵馬苑密密叢叢密塞狇狫男盜女娼袍铠耆碩日月山阮林軟沙山渌時苗留犢拴馬樁樹敵殊甚思秋訟駁宿猾同心合意鮀浦外币唯美主義下落不明現缗霞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