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rresponding]∶相宜,應該
隨着工業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2) [reciprocal]∶彼此相當的或互補的;交互,互惠
商定彼此都給對方公民以相應的權利
(1).互相呼應;應和。《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陳書·高祖紀上》:“軍志有之,善用兵者,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應。” 宋 蘇轼 《石鐘山記》:“﹝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清 納蘭性德 《雨後》詩:“蟬嘶柳陌多相應,燕踏琴弦别作聲。” 劉大白 《丁甯》詩一:“我心裡同時起了一聲聲的回聲,和你那鄭重丁甯,一聲聲地相應。”
(2).相符合。《墨子·號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符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将。”《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終日力戰,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上》:“ 東海 張霸 ,案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獻之 成帝 。帝出祕書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於是下 霸 於吏。”
(3).相適應;相宜。《西遊記》第二七回:“師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隻有一件不相應。”《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就要買我白絹,我見價錢相應,即時賣了。”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七:“名 晞 字 暐 ,義正相應也。” 鄧6*小6*平 《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工作作風都應該有相應的轉變。”
(4).佛教語。相契合。 隋 僧璨 《信心銘》:“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絶言絶慮,無處不通。”《壇經·付囑品》:“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舊式公文用語。應該;理應。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相應将四子贊詞并 孔子 贊詞,一併交與國子監勒石摹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若照所題更調,事屬繁多,相應無庸議。”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上·裹足》:“查立法太嚴,或混将元年以前所生者捏為元年以後,誣妄出首,牽連無辜,亦未可知,相應免其禁止可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相應漢語 快速查詢。
“相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相互呼應/適應
指事物之間彼此配合、協調或呼應。例如:“文章首尾相應”“政策調整後,配套措施也需相應完善”。
出處:《國語·齊語》中“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即體現此意。
相符合
表示兩者在性質、條件等方面一緻。例如:“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相應”。
在傳統公文中,“相應”表示“應該”“理應”,用于正式文書的表述。
例:“相應函達”“相應咨複”。
佛教中特指心與境、行與理、因果之間的契合關系,如“因果相應”。
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國語》《陳書》等文獻。
相應(xiāng y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相(xiāng)和應(yìng)。
相的拆分部首是目,它的筆畫數為9畫。應的拆分部首是心,它的筆畫數為4畫。
相應這個詞來源于《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中“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這句話表達了應該根據情況做出相應的行動,敬重他人、信守承諾、節約資源并關愛他人。後來,“相應”逐漸演變為表示對某種情況、動作或請求作出回應或符合的意思。
相應的繁體字為「相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相應在金文中的寫法是像一個人站在座位上的圖案。在篆書中,相應的寫法有所變化,但仍然保留了和金文相似的結構。
以下是一些使用相應的例句:
1. 我收到了你的來信,并會盡快給你一個相應的答複。
2. 遇到事情時,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行動,而不是坐視不理。
相應的一些組詞包括:相應性、相應地、相應物等。
相應的近義詞有:回應、符合、適應。
相應的反義詞有:違背、不同、不符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