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龃龉的意思、龃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龃龉的解釋

[discord as the upper and lower teeth not meeting properly] 上下牙齒對不齊,比喻意見不合,互相抵觸

其志龃龉。——《太玄·親》

誰能坐此苦,龃龉于其中。——白居易《達裡》

詳細解釋

(1).上下齒不相對應。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始甚峻,一裡,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齟齬之慮矣。” 清 李必恒 《铙歌·役者讴》:“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不相投合,抵觸。 漢 揚雄 《太玄·親》:“其志齟齬。” 範望 注:“齟齬,相惡也。” 唐 韓愈 《答窦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并不相同,但也從不龃龉的過下來了。”

(4).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鹹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于聖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明 歸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寝,促 有光 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蘇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

(5).不順達。多指仕途。《新唐書·王求禮傳》:“然以剛正故,宦齟齬。 神龍 初,終 衞王府 參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慶元黨》:“出而齟齬于仕,坎壈其身,幾陷入于深文。”

(6).謂别離。 宋 王安石 《酬沖卿見别》詩:“兩地塵沙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宋 蘇轼 《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龃龉”(jǔ y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本義
    指上下牙齒對不齊,如所述,其字形演變(金文至楷書)均以“齒”和“呂”組合,直觀體現牙齒參差的狀态。

  2. 核心比喻義
    引申為意見不合、互相抵觸,如和均提到,源自戰國宋玉《九辯》中“圓鑿而方枘”的典故,形容觀點無法契合。


二、引申含義

  1. 具體場景中的差異

    • 器物錯位:在吳語方言中,可形容榫卯、接口等物理結構不齊()。
    • 文辭不協調:指文章邏輯或措辭的差失(、)。
  2. 抽象層面的矛盾

    • 人際關系:如團隊合作中的摩擦,或家庭意見分歧。
    • 仕途不順:古時多用于描述官場際遇坎坷()。

三、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字源或方言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吳語文化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龃龉

龃龉是一個由六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丿丿。它在字典中的筆畫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龃龉”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戰國策·荊轲傳》。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齟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龃的字形為「龍」,表示龍的意思。它的上方是一個橫的一畫,象征着龍的身體,下面的兩個丿象征着龍的爪子。
而龉的字形為「口八」,上面的一橫表示嘴巴,下面的八代表口中的牙齒。

例句

這次合作的問題引發了雙方的龃龉,導緻合作無法繼續進行。

組詞

1. 龃龉不合:産生分歧、争執。
2. 龃龉累累:問題叢生、紛繁複雜。

近義詞

争執、紛争、矛盾、分歧。

反義詞

和諧、融洽、一緻、共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