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案鞫的意思、案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案鞫的解釋

審訊。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盧昂 主 福建 鹽鐵,贜罪大發。有瑟瑟枕,大如半鬥,以金床承之,禦史中丞 孟簡 案鞫旬月,乃得而進。”《宋史·孝義傳·李璘》:“ 璘 手刃殺 友 而不遁去,自言復父讎,案鞫得實, 太祖 壯而釋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案鞫(àn j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法律史色彩的複合詞,通常指古代對案件進行審訊、核查的司法程式。以下從詞義、構詞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1. 詞義解析

    • “案”:本義指文書、案卷,引申為案件或審查行為。例如《史記·酷吏列傳》中“緻之囹圄,考案其辭”,即指通過文書審查案情。
    • “鞫”:原指審問、查究,《說文解字》釋為“窮理罪人也”,強調對罪責的徹底追究。如《周禮·秋官》載“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亂”,其中“诘”與“鞫”義近。

      合成詞“案鞫”指通過文書審查與當堂訊問相結合的方式審理案件,常見于宋元法律文獻,如《宋史·刑法志》載“凡重辟,必遣官再鞫,錄問而後決”,體現程式嚴謹性。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官方史籍與法典。例如《元典章·刑部》中“諸路重刑,須經憲司案鞫,方許結案”,說明其作為司法術語的規範性。明代《大明律》亦規定“凡獄囚,必先驗實,反複案鞫”,強調審訊需以證據為基礎。

  3. 現代應用

    “案鞫”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法律史研究術語,仍見于學術著作。如《中國法制史綱要》指出:“‘案鞫’制度體現了古代司法中‘慎刑’與‘重證’的雙重原則”。

以上解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法制通史》及曆代法典文獻,釋義兼顧詞源考據與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案鞫”是古代漢語中的司法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指審訊、審查案件的過程,屬于法律程式的一部分。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調查和審問來核實案情。

字義分解

引證與例句

  1.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孟簡案鞫旬月,乃得而進”,描述禦史中丞孟簡曆時一個月審訊鹽鐵貪腐案件。
  2. 《宋史·孝義傳》提到李璘殺人後主動投案,經“案鞫得實”後被宋太祖赦免,體現司法程式中的核實環節。

注意事項

需與形近詞“案扤”(按摩手法,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區分,兩詞雖字形相似但意義無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術語,可查閱《唐律疏議》或《宋刑統》等法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冰兢鄙猥布政牓殘春逞暴跐踐黨言單立東扭西捏獨步當時凡臣乏味蓋戴犵獠宮籍丱發過稅寒風侵肌寒鳥含汙忍垢嘩世取寵畫翟奸權寄詞窘困雞皮鶴發酒糺記纂掘藏軍機可憎才鹍化累封靈場論說緑施脈動陌上人偏越跄踰慶拜乳酸蜃景摔炮水堿水濕死寂私計帖職題親團牌推托萬古長存卧褥香爐仵作仙島鄉祀顯箸蝦什螞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