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暗不明。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顔延之<侍宴>》:“青林結冥濛,丹巘被蔥蒨。” 唐 王泠然 《夜光篇》詩:“遊人夜到 汝陽 間,夜色冥濛不解顔。” 元 湯式 《一枝花·題崇明顧彥昇上居》曲:“近睹着 扶桑 野陽烏閃爍,遙認着 蓬萊山 煙靄冥濛。”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青冢無草木》:“ 昭君 墓, 嘉禾 曹秋嶽 先生嘗至,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黱色,古雲青冢。”參見“ 冥蒙 ”。
“冥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幽暗不明
指光線昏暗、模糊不清的狀态,常用于描繪自然景物或夜色。例如:“青林結冥濛,丹巘被蔥蒨”(南朝·江淹)。
濃密貌
形容煙霧、雲霭等濃厚密布的樣子,如“煙靄冥濛”(元·湯式)。
“冥濛”多用于古典文學,兼具視覺上的幽暗感和意境上的朦胧美,常見于山水、夜色或煙霧的描寫。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南朝至元代的詩文作品。
冥濛(míng méng)是一個漢字詞,由“冥”和“濛”兩個字組成。其中,“冥”字的拆分部首是“冖”,總共11個筆畫;“濛”字的拆分部首是“氵”,總共16個筆畫。
冥濛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是古代文人創造的,用來形容景物模糊、朦胧的狀态。冥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冥朦」。
根據《康熙字典》,冥濛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冥濛」。其中,“冥”字在古代寫法中沒有變化,而“濛”字的古代寫法為「霥」。
1. 夜幕降臨,大霧彌漫,整個城市被冥濛所籠罩。
2. 在冥濛的山間小路上行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組詞:冥濛依舊、冥濛蒙霧、冥濛迷茫。
近義詞:朦胧、模糊、迷茫。
反義詞:明亮、清晰、透徹。
(注意:以上陳述可能僅供參考,并非所有資料來源都會給出完全一緻的回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