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罰的意思、笞罰的詳細解釋
笞罰的解釋
拷打責罰。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比及數歲,可省笞罰。”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其督賦稅,未嘗急貧民,或有所笞罰,唯豪劇吏耳。”
詞語分解
- 笞的解釋 笞 ī 用鞭杖或竹闆打:鞭笞。 古代用竹闆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笞刑。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笞罰(拼音:chī f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體罰形式,指通過鞭打、杖擊等方式進行懲戒。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笞罰由“笞”(鞭打)和“罰”(處罰)組成,指用鞭子、竹闆或棍棒等工具實施肉體懲罰,以達到訓誡目的。這種刑罰常見于古代司法與教育場景中,強調通過疼痛使人悔過。
二、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教子》提到:“比及數歲,可省笞罰”,說明當時對兒童教育中逐漸減少體罰的觀念。
- 宋代曾鞏記載某官員征稅時“唯豪劇吏耳”才會使用笞罰,反映其多針對特定群體。
三、使用場景與文化意義
笞罰主要用于懲戒犯錯者或維護秩序,如官吏執法、私塾管教等。其背後體現了古代“以刑止過”的思想,但過度使用也受到部分文人批評(如顔之推主張適度體罰)。
四、相關詞彙
近義詞:鞭笞、杖責;反義詞:獎賞、寬宥。
總結
笞罰是中國傳統法制與教育中的典型懲戒手段,兼具威懾與教化功能,但隨時代發展逐漸被更人道的處罰方式取代。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查閱《顔氏家訓》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笞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鞭子或棍棒等工具進行體罰或懲罰。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 部首和筆畫:《笞罰》的部首是竹,總共有11個筆畫。
- 來源:《笞罰》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早在古代就有使用,代表着體罰行為。它的發展和使用曆史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制度及刑罰有關。
- 繁體:在繁體字中,《笞罰》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基本與簡體字一緻,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笞罰》是以更加傳統的漢字形式呈現,隨着時間的演變,寫法逐漸簡化并規範化為現在的形式。
- 例句:他因犯罪被法庭以笞罰的方式進行了懲罰。
- 組詞:笞打、笞杖、笞刑等都是與《笞罰》相關的組詞。
- 近義詞:體罰、鞭笞都可以用來和《笞罰》進行近義詞的搭配。
- 反義詞:寬容、寬大可以作為與《笞罰》相反的詞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