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翻譯。《呂氏春秋·慎勢》:“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 宋 蘇轍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學士奉使高麗》詩:“魚龍定示知忠信,象譯何勞較齒牙。”
(2).借指四方之國。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若乃乘此直心,推誠闇往,則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參差,雲霏霧委,此又昭被象譯,輝映縑圖。” 唐 陳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序》:“虎符不發,象譯攸同。”
“象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根據《呂氏春秋·慎勢》記載,“象譯”即翻譯,特指古代對不同地區或民族語言的轉譯。例如:“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方三千裡。”。宋代蘇轍的詩句“象譯何勞較齒牙”也印證了這一用法,強調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該詞在文學中常引申為代指四方邊遠國家或異域文化。南朝梁沈約《内典序》中“昭被象譯”即用此意,指文化傳播至四方。唐代陳子昂的詩句“象譯攸同”也體現了這一象征意義。
建議結合《呂氏春秋》《蘇轍詩集》等原始文獻進一步探究其文化背景。
象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包括“象”和“譯”兩個部分。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以及其它相關内容。
“象”字将會意部分和形聲部分組合而成。會意部分為“⺍”,表示一個抽象的概念。形聲部分為“象”,表示象形的形狀。總的來說,“象”字表示事物的形狀或形像。
“譯”字包括“言”和“易”兩個部分。其中,“言”為聲旁部分,表示與語言有關;“易”為形聲部分,表示變易或轉換的意思。綜合起來,“譯”字表示将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進行翻譯或解釋。
“象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書法家。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包括了不少與現代漢字不同的繁體字。在繁體字中,“象”字的寫法和現代字相似,但“譯”字寫作“譯”。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象”字的形狀并非現今的習慣用法,而是更接近“⺍”字形。在古代,“譯”字也有不同的寫法,如部分文獻中将其寫作“詣”、 “譽”等。
1. 他用簡練的語言将複雜的觀點以象譯的方式表達出來。
2. 著名的作家将這部小說從一種語言象譯成另一種語言。
組詞例:象形、象征、形象、翻譯、解釋
近義詞例:翻譯、解說、轉換
反義詞例:原文、母語、原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