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壁的意思、陡壁的詳細解釋
陡壁的解釋
[precipitous cliff] 坡度十分大、像牆那樣直立的山崖
華山陡壁如牆,險峰疊起
詳細解釋
陡峭的山壁。《剪燈馀話·青城舞劍錄》:“ 君美 股戰,行不成步,回望其居,皆陡壁穹崖,殊無有路。” 雁翼 《寫在寶成路上》:“在那生與死搏鬥的年代,陡壁把前進的路切斷。” 劉白羽 《日出》:“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頭……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
詞語分解
- 陡的解釋 陡 ǒ 斜度很大,近于垂直:陡坡。陡峭。陡立。陡峻。 突然:陡然。陡變。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壁的解釋 壁 ì 牆:四壁。壁報。壁畫。壁挂。壁毯。壁櫥。壁燈。銅牆鐵壁。 指某些物體内部的表層:胃壁。腸壁。 陡削的山崖:峭壁。壁立。 軍營的圍牆:壁壘。堅壁清野。作壁上觀(坐觀雙方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網絡擴展解釋
“陡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ǒu bì,指坡度極大、近乎垂直的懸崖或山崖,形容山勢險峻如牆壁般直立。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陡壁指像牆一樣陡峭的山崖,常見于險峻的地形中。例如華山等名山常以“陡壁如牆”形容其險峰。
-
詞語構成
- 陡:形容坡度大、險峻;
- 壁:指直立的山崖或岩石。
組合後強調山體近乎垂直的形态。
-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在古籍和現代文學中均有使用:
- 明代《剪燈馀話·青城舞劍錄》描述“陡壁穹崖”的險境;
- 劉白羽在《日出》中借陡壁襯托自然奇觀;
- 現代地理文獻常用以描述如貴州海龍屯等地的地形特征。
-
使用場景
多用于自然景觀描寫或地理學中,例如:“華山陡壁如牆”“懸崖陡壁皆為黃色”(山西黎城縣赤壁景觀)。
-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為“峭壁”“絕壁”,反義詞可聯想“緩坡”“平地”。在成語中,“陡壁”單獨使用較少,更多作為具象描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地理實例,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文學作品及地名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陡壁(dǒu bì)是指峭立的懸崖或陡峭的山崖。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陡(部首阜,總筆畫數10)和壁(部首土,總筆畫數33)。它是由土字旁和辭旁組合而成。《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崖立也。”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陡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提到,在古代的寫法中,“壁”字的上半部分被寫成了“師”,下面則是一個與今天相同的“土字旁”。這種古代的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而現代的寫法則是由土字旁和辭旁組合而成的。
以下是關于“陡壁”的例句:
1. 遠眺山上的陡壁,令人心悸不已。
2. 在攀爬中,他們冒着生命危險穿越了陡壁。
3. 這座城市被一道陡壁環繞,宛如一道自然的防線。
一些與“陡壁”相關的組詞有:“陡峭”、“懸崖”、“峭壁”等。它們都描述了陡峭的山崖或懸崖的特征。
至于近義詞,也可以用來描述陡峭的地形的詞語有:“峻峭”、“峥嵘”、“險峻”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陡峭的山體或懸崖。
而與“陡壁”相反的詞語應該是“平坦”或“緩坡”,它們形容的是地面的平坦或傾斜程度較緩的山坡。
總結而言,“陡壁”是指峭立的懸崖或陡峭的山崖。它由陡和壁兩個部首組成,繁體字為「陡壁」。在古代,它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陡峭”、“懸崖”和“峭壁”,而一些近義詞包括“峻峭”和“險峻”,相反義詞則是“平坦”或“緩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