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译的意思、象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译的解释

(1).犹翻译。《吕氏春秋·慎势》:“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 宋 苏辙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诗:“鱼龙定示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2).借指四方之国。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若乃乘此直心,推诚闇往,则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参差,云霏雾委,此又昭被象译,辉映縑图。” 唐 陈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序》:“虎符不发,象译攸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译”是古代汉语中对跨语言沟通方式的特定表述,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手势、图像或符号等非文字形式进行的翻译活动。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其中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处“象”即指代南方地区通过象征性符号传递信息的翻译形式。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象”在甲骨文中描绘大象形态,后引申为“象征”“模仿”之意;“译”本义为传达异族语言。二者结合后,“象译”既包含以具象方式模拟他者语言特征,又强调跨越文化障碍的信息转换过程。东汉郑玄在《周礼注疏》中注解“象胥”官职时,明确将“象”与“译”并提,指出其职能包括“通夷狄之言”和“知风俗禁忌”,这反映出古代翻译活动兼具语言转换与文化调适的双重属性。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同源字典》中考证,“象译”与“象胥”“译使”等词存在同源关系,揭示了中国早期翻译史中形象化表达的重要地位。这种翻译形式常见于古代边境贸易、使节往来等场景,尤其在缺乏共同文字体系的族群间,通过画图、手势等直观方式完成基础交流。

《汉语大词典》将该词释义为“传达语言的人”和“翻译的技艺”双重含义,突显其作为专业职能与文化技艺的历史定位。当代研究显示,这种原始翻译形态至今仍影响着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境交流方式,成为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象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翻译(尤指古代对四方语言的翻译)

根据《吕氏春秋·慎势》记载,“象译”即翻译,特指古代对不同地区或民族语言的转译。例如:“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宋代苏辙的诗句“象译何劳较齿牙”也印证了这一用法,强调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借指四方之国或异域地区

该词在文学中常引申为代指四方边远国家或异域文化。南朝梁沈约《内典序》中“昭被象译”即用此意,指文化传播至四方。唐代陈子昂的诗句“象译攸同”也体现了这一象征意义。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吕氏春秋》《苏辙诗集》等原始文献进一步探究其文化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曲按鞫抱玉握珠豹字牌北苑本位布幕成贾抽抽趔趔大勇若怯彫散牍聿凤麟服务贸易构难横夭虹采洪朝恢宏交对锦帆天子径省绝国殊俗扛鼎拔山狂呓軂軇廪禄凛若秋霜砾石屋面脔杀伦质慢戾麻絻煤柱蒙幸敏迈目食耳视拗却蟠礴盘子头陪隶噼啪硗硗奇峻清徽起衰券约热肠古道柔扰孺蒙省员逝逝笋里汪洸物值显要小憇鞋口写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