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肆情懈怠。《元史·廉希憲傳》:“醫持善藥以療臣疾,苟能戒慎,則誠如聖諭;設或肆惰,良醫何益。”
“肆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ì duò,其核心含義為“肆情懈怠”,即放縱自身、懶散不勤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元史·廉希憲傳》,原文為:
“醫持善藥以療臣疾,苟能戒慎,則誠如聖諭;設或肆惰,良醫何益。”
此處通過比喻說明:若患者不約束自身行為(肆惰),再好的醫術也難以奏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元史》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肆惰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放縱、荒廢、不修身心、不勤奮等。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月”和“心”,表示一個人内心的放縱和懶惰。
肆惰的部首是月,部首是指漢字中具有基本意義并用來表示一類字的偏旁部分。肆惰也可以按照筆畫進行拆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月”部的筆畫數為4,而“心”部的筆畫數為4。
“肆惰”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它是根據字義和結構組合而成的。字義上,“肆”表示放縱、肆無忌憚,而“惰”表示懶散、不勤奮。結構上,“肆惰”由形聲字組成,表示内心的放縱和懶惰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肆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改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肆惰的基本字形并未改變。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惰”的不同寫法,如“”、“”等,但它們的意義都與現代的肆惰相似。
以下是肆惰在句子中的例句:
肆惰的組詞包括肆無忌憚、放肆、荒廢等。近義詞有懈怠、懶散、懶惰等,而反義詞則包括勤奮、努力、刻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