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米稠粥。 隋炀帝 《遺陳尚書江總檄》:“寶衣玉食,填積後宮,短褐麤饘,不充編戶。”
“麤饘”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麤”和“饘”兩字組成:
麤(cū)
本義為“行超遠”,後通“粗”,表示粗糙、粗劣之意。例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行超遠也”,引申為事物質地不精細。
饘(zhān)
指稠粥或稀飯,特指古代貧苦人家的食物。如《禮記·檀弓》中提到“饘粥之食”,即用谷物煮成的糊狀食物。
組合含義
“麤饘”字面意為“粗糙的粥食”,通常用來形容粗劣的飲食,多指代古代貧寒或簡樸的生活狀态。例如,可類比“粗茶淡飯”,但更強調食物的粗粝和簡陋。
用法示例
古文獻中可能出現類似“食麤饘,衣褐布”的描述,表示某人生活清苦,飲食粗簡。需注意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或特定曆史語境中。
麤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糧食幹燥後的一種狀況。在古代,人們把麥子等糧食曬幹之後,就稱為麤饘。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麥”和“食”。其中,“麥”是指麥子這種農作物,也可以作為部首使用,表示與相關的事物有關。而“食”則代表食品、糧食等含義。
麤饘這個詞在古代是以繁體字形式存在的,寫作「麤」和「饘」。這兩個繁體字都有相應的簡化字形式,即「粗」和「馔」。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則,「麤」這個字原本是由六個筆畫組成的,它的結構包括了橫、豎、撇、捺等不同的筆畫形式。而「饘」這個字原本是由十二個筆畫組成的,其結構由豆、橫、豎、撇、捺等筆畫構成。
在古代,人們常常用麤饘這個詞來形容糧食曬幹的狀态。例如,可以用它來形容曬幹的麥子餅:“麤饘的麥餅聞起來非常香。”
與麤饘相關的組詞有:麤糧、粗饘、饘粥等。
與麤饘相近的意思的詞語有:枯幹、曬幹、幹巴巴等。
而與麤饘相反的意思的詞語有:濕潤、潮濕、水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