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水葒 ”。水草名。一年生草本。全株有毛。葉子闊卵形,花紅色或白色,可觀賞,花果可入藥。 唐 李賀 《湖中曲》:“長眉越沙採蘭若,桂葉水葓春漠漠。” 唐 皇甫松 《天仙子》詞之一:“晴野鷺鷥飛一隻,水葓花發秋江碧。” 宋 林逋 《夏日池上》詩:“蓮香如綺細濛濛,翡翠窺魚裊水葓。”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評花小詩四九》:“側鬢 西泠 看山色,水葒花影上春綃。”
“水葓”是一個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兩個搜索結果均指出“水葓”與“水荭”為同一植物的不同寫法,可能因地域或文獻差異導緻名稱變化。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藥性,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典籍。
水葓是指水草的一種,也稱為水生植物,它可以生長在水中,是一種重要的濕地植物。
水葓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六畫
水葓一詞源自于中國的漢語,用于形容生長于水中的一些草本植物。
繁體的水葓字為「水蓳」。
在古代漢字中,水葓的字寫作「水蓬」。蓬指的是一種常見的多年生植物,與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1. 池塘中的水葓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美麗。
2. 這個濕地裡長滿了茂盛的水葓。
1. 水中葓曲:形容水中生長的草本植物彎曲的樣子。
2. 水葓叢生:形容水面上長滿了茂密的水葓。
1. 水生植物
2. 水藻
陸生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