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年而校的意思、同年而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年而校的解釋

猶言相提并論。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馬 劉 二代,斯類實繁。體若駢枝,語反簡覈;豈與夫 蘇軾 陳亮 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年而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事物或人表面相似,實則本質不同,不能相提并論或等同看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出處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典出《後漢書·文苑傳下》:

“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獸之處川澤,同年而校,其勢不同也。”

此處以草木、鳥獸的生存環境類比,說明即使生長時間相同(“同年”),因本質差異(草木在山林、鳥獸在川澤),無法直接比較優劣(“校”)。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1. 強調本質差異:

    用于指出兩類事物雖表面條件相近,但因根本屬性不同而無法等同看待。

    例:人工智能與人類思維雖同具學習能力,但同年而校,前者缺乏情感與創造力。

  2. 否定機械比較:

    批評忽視内在差異的簡單對比,常見于學術、文化評論。

    例:比較東西方哲學體系時,若忽略文化根基,便是同年而校,失之偏頗。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同年而校”詞條,釋義為“謂同樣看待或同等評價”,并标注出處為《後漢書》。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校”為“比較”,引《後漢書》例句佐證成語用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後漢書》原文數據庫:

    可查證原始出處(卷八十下·文苑列傳)。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五、近義與反義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同年而校”以古籍為根基,在現代語境中仍具批判性價值,提醒人們關注事物本質差異,避免片面比較。其權威性依托經典文獻與權威辭書,符合語言考據的嚴謹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成語“同年而校”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同年而校(拼音:tóng nián ér xiào)指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或談論,含義等同于“相提并論”。常用于書面語,表示對兩者差異較大的對象進行不恰當的類比。


二、結構與出處

  1. 結構
    成語為偏正式結構,屬于中性詞,近代漢語中開始使用。

  2. 出處
    最早見于章炳麟《文學說例》:“體若骈枝,語反簡核;豈與夫蘇轼陳亮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文風,強調不應将簡練與冗雜的文辭等同看待。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


五、注意事項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著作。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滬江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被律杯中物庇依柴草僝偢當月錢吊文底襟丁父憂遁劍帆幅豐薦官社何國鴻都闳放懷戚黃嬭黃中君饑凍截镫節脈節錢嶻嶪精打細算警犭禁阍急景倔然快疾潰走梁麗李靖路人皆知驢駒拔撅毛炮盤鄉啌咚前世翹心旗船青飇欽信軟硬兼施喪明石油焦水排水烏他順風吹火束伍讨綏題引同厠唍爾穩堰堰吳鹽仙露明珠銜齧閑瞧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