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相提并論。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馬 劉 二代,斯類實繁。體若駢枝,語反簡覈;豈與夫 蘇軾 陳亮 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
以下是關于成語“同年而校”的詳細解釋:
同年而校(拼音:tóng nián ér xiào)指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或談論,含義等同于“相提并論”。常用于書面語,表示對兩者差異較大的對象進行不恰當的類比。
結構
成語為偏正式結構,屬于中性詞,近代漢語中開始使用。
出處
最早見于章炳麟《文學說例》:“體若骈枝,語反簡核;豈與夫蘇轼陳亮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文風,強調不應将簡練與冗雜的文辭等同看待。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著作。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滬江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詞義
《同年而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同年入學同一個學校。表示同一年份同時在同一所學校就讀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這個成語由“同”、“年”、“而”、“校”四個字組成。其中,“同”和“而”是形聲字,屬于會意字;“年”和“校”都是象形字,分别由“禾”、“米”和“木”、“孑”組成。
來源
成語《同年而校》最早出現在明代鄭闆橋的《航海說》一書中。此後,這個成語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并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
繁體
繁體字“同年而校”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同年而校》的字形略有變化。可以參考《康熙字典》或其他古代字書進行查詢。
例句
1. 他們從小就是同年而校,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
2. 在同年而校的三年裡,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組詞
同學、同窗、校友、同學會。
近義詞
校友
反義詞
異年而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