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庠学的意思、庠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庠学的解释

古代地方学校。《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攷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唐 贾公彦 疏:“谓乡中有贤者皆集在庠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庠学的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

“庠学”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办教育机构的统称,特指各级行政单位设立的学校。“庠”原指周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官办教育体系;“学”即学校,二者合称强调其官方教化职能。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表明庠学是周代地方教育的正式名称。

二、历史沿革与层级

  1. 周代分级体系

    周代按行政层级设学:《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中“党庠”为五百户行政单位(党)的学校,属基础官学。

  2. 后世演变

    汉代至明清,“庠”成为府、州、县学的代称。如明清童生通过县试后称“入庠”,即成为官学生员(秀才),其就读机构即“县庠”。

三、核心功能

  1. 道德教化

    以儒家伦理培养士人,《汉书·儒林传》称“庠序之教”旨在“崇乡党之化”,强调礼乐教化与民风塑造。

  2. 人才选拔基础

    庠学是科举制度的预备阶段,学生通过考核可升入中央官学(如国子监)或参加科举考试,构成古代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四、文化意义

“庠学”象征传统教育的正统性与权威性。王阳明《传习录》强调“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其社会功能超越知识传授,更承担维护伦理秩序的责任。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庠"字条
  2. 《周礼·地官司徒》关于地方教育的制度记载
  3. 明清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4. 《汉书·儒林传序》对官学功能的论述
  5. 王阳明《传习录》卷中论教化

网络扩展解释

“庠学”是汉语词汇,指古代地方学校,主要用于乡级教育,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庠学是古代中国的地方学校,特指乡学,属于基层教育机构,负责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其名称中的“庠”原指学校,“学”则强调学问与教育功能。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根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周代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比”,通过考核德行和技艺选拔贤能之士。唐代贾公彦在注释中明确提到:“乡中有贤者皆集在庠学”,说明庠学是乡里贤才聚集和培养的场所。

  3. 功能与作用
    庠学不仅是基础教育机构,还承担社会教化的职责,通过传授礼乐、道德和实用技能,维护地方秩序,并为国家输送人才。其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德行与道艺的结合。

  4. 结构与读音

    • 字形结构:“庠”为半包围结构,“学”为上下结构。
    • 拼音:xiáng xué(注音:ㄒㄧㄤˊ ㄒㄩㄝˊ)。
  5. 相关延伸
    庠学常与“庠序”并称,后者泛指古代学校体系。此外,“庠生”指在庠学中就读的学生,是科举制度下对秀才的别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周礼》及唐代贾公彦的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迭霸气八一勋章奔蹙宾兴畀予不饶嶒崭骋光辞穷理屈丹笋大少爷踶囓底突都要肚里泪下踱步读物饭馆房植冯云山伏倒刮涤鬼附过街门骇突寒瓜寒茅金钱卜积闰九等人表抉面掠笞良机令容临深履尾吏议龙泥印露簟难当纳石失酋豪球杖祇重衣衫不重人却老先生曲为之防纴器讪毁闪击战沈谋研虑逝魄识神疏证随宜条领替人晚出危辱匣龙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