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翰墨的意思、翰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翰墨的解釋

[brush and ink-writing,painting,or calligraphy]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詳細解釋

(1).筆墨。 漢 張衡 《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清 秦道然 《金縷曲·題雲川蓉湖詞隱圖》詞:“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飛揚翰墨,詞填花雨。”

(2).借指文章書畫。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唐 顔真卿 《<幹祿字書>序》:“既考文辭,兼詳翰墨。”《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 王獻之 筆意。” 郭沫若 《歌頌群英大會》詩:“舊狀元隻通翰墨,而今是各業俱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翰墨"是漢語中承載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溯源 該詞由"翰"與"墨"兩個單字構成。《漢語大詞典》釋"翰"為"長而堅硬的羽毛,後特指毛筆";"墨"指書寫用的黑色顔料,《說文解字》注"墨,書墨也"。二者組合最初指代書寫工具,如《漢書·揚雄傳》載"聊因筆墨之成文章",即取此意。

二、引申範疇 隨着語義發展,其内涵擴展至三個維度:

  1. 創作過程:指代寫作行為,如陸機《文賦》"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翰墨"
  2. 作品實體:可指詩文書畫,如《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
  3. 藝術造詣:喻指文化修養,如蘇轼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言其翰墨精妙

三、文化符號 該詞在《文心雕龍》中被納入"神思"創作論體系,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明代項穆《書法雅言》更将其提升至"經藝之本,王政之始"的文化高度,突顯其在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文獻例證可見于《全唐詩》中杜甫"翰墨場中老伏波"的自況,以及《四庫全書》對曆代書畫著錄的系統整理,均印證其作為文化基因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翰墨”是一個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詞義
    原指書寫工具“筆”和“墨”,後引申為文章、書法、繪畫等文學藝術創作。例如《典論·論文》中“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即以翰墨代指文章著述。

  2. 字源解析

    • 翰:原指長而堅硬的鳥羽(古代制筆材料),後衍生為“翰林”(文人聚集之地)的代稱。
    • 墨:指書寫、繪畫用的顔料,屬文房四寶之一。二者結合,象征文人的技藝與修養。
  3. 文化内涵
    翰墨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承載着文人的精神追求。如宋代米芾“特妙于翰墨”,強調書法技藝的精妙;而《歸田賦》中“揮翰墨以奮藻”則體現以筆墨抒發情懷的文人傳統。

  4. 曆史與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曹丕的《典論·論文》,後世廣泛用于評價書畫作品,如《宋史》稱米芾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元代元稹詩句“翰墨題名盡”亦展現其在詩詞中的運用。

  5. 現代應用
    如今多指書法、國畫等傳統藝術,并延伸為文化活動的代稱,如“翰墨雅集”“翰墨大賽”等。

“翰墨”從工具發展為文化符號,既代表藝術創作本身,也象征文人風骨與中華美學的傳承。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孤飛豹環憋懯逼爾碧玉壺波斯人滄海珠持時達馬盜名奠獻釣歌遞衰鼕鼓東張西張而還發掘繁積豐沛乖譌蠱道孤裝壞水健碩家屬區濟良所可矜空耗快門浪态靓服撩碧禮敬路向滿埳瞢昧挐攫片面性坡颍騎督蚯蚓瘴遒澤髯髩戎衛喪陷盛治深文柿膏兒試驗田倏地鼠齧蠹蝕舒揚四世睢于俗句枉勞委曲求全辒涼屋基閑邪存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