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ush and ink-writing,painting,or calligraphy]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1).筆墨。 漢 張衡 《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清 秦道然 《金縷曲·題雲川蓉湖詞隱圖》詞:“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飛揚翰墨,詞填花雨。”
(2).借指文章書畫。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唐 顔真卿 《<幹祿字書>序》:“既考文辭,兼詳翰墨。”《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 王獻之 筆意。” 郭沫若 《歌頌群英大會》詩:“舊狀元隻通翰墨,而今是各業俱全。”
“翰墨”是一個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詞義
原指書寫工具“筆”和“墨”,後引申為文章、書法、繪畫等文學藝術創作。例如《典論·論文》中“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即以翰墨代指文章著述。
字源解析
文化内涵
翰墨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承載着文人的精神追求。如宋代米芾“特妙于翰墨”,強調書法技藝的精妙;而《歸田賦》中“揮翰墨以奮藻”則體現以筆墨抒發情懷的文人傳統。
曆史與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曹丕的《典論·論文》,後世廣泛用于評價書畫作品,如《宋史》稱米芾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元代元稹詩句“翰墨題名盡”亦展現其在詩詞中的運用。
現代應用
如今多指書法、國畫等傳統藝術,并延伸為文化活動的代稱,如“翰墨雅集”“翰墨大賽”等。
“翰墨”從工具發展為文化符號,既代表藝術創作本身,也象征文人風骨與中華美學的傳承。
翰墨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羽”部,右邊是“土”部。它的筆畫順序為9畫。翰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寫作工具和藝術形式。
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來作畫和寫字,将虎、豹、羊等動物的毛制成筆頭,用木制的筆杆固定。這種毛筆有如鳥羽,因此稱之為“翰”。而人們在紙上書寫的墨汁,以及用毛筆書寫而成的字迹,都被稱為“墨”。因此,将毛筆和墨汁結合起來,形成了“翰墨”這個詞義。
“翰墨”的另一個寫法是繁體字“翰墨”,其字形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色,更加優美且神秘。在現代漢字書法和文學藝術中,繁體字通常被用來表達一種古典、傳統的氛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筆的技巧與現在的書法規範相去甚遠。字的形狀和結構更為簡單,并且由于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書寫的效果也較為樸素和粗糙。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句子中使用“翰墨”的例句:
他運用翰墨展現了自己的藝術才華。
除了“翰墨”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如:“書法”、“繪畫”、“國畫”等。這些詞彙都與書寫、繪畫和藝術創作有關,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創造力。
近義詞可以是“文學”、“藝術”等,這些詞都指代着人們對于文化和創作的熱情和追求。
反義詞可以是“機械”、“冷酷”等,這些詞指代着不涉及情感和藝術思考的創作方式和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