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遂的意思、鄉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遂的解釋

(1). 周 制,王畿郊内置六鄉,郊外置六遂。諸侯各國亦有鄉、遂,其數因國之大小而有不同。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區。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賜修堰碑》:“乃具文書會行省及 蒙古 軍七翼之長、郡縣守宰、鄉遂之老,各陳便宜,皆曰便。” 明 歸有光 《明君恭己成功論》:“其微至於鄉遂都鄙之吏,其遠至於荒徼之外,人主罔不緻其人以為之治焉。” 清 鈕琇 《觚賸·粵社以榕》:“餘補官東 粵 ,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

(2).指鄉大夫。《周禮·夏官·大司馬》:“王載大常,諸侯載旂,軍師載旗,師都載旜,鄉遂載物。” 鄭玄 注:“鄉遂,鄉大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鄉遂是中國周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含義指代王畿(都城及周邊直屬區域)内兩種不同層級與功能的行政區劃。“鄉”與“遂”在管轄範圍、居民身份、行政職能上存在顯著差異,共同構成了周天子直接統治區域的基本治理框架。

  1. “鄉”的含義與特征:

    • 位置與居民:“鄉”位于國都(王城)及其近郊地區,是國人的聚居地。國人主要指具有自由身份的周族成員及其後裔,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如議政權、參軍權)和社會地位。
    • 行政層級:是王畿内相對核心和高層級的行政區劃單位。根據《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王畿内通常劃分為六鄉。
    • 職能:主要負責教化、選拔人才(如通過鄉學、鄉飲酒禮、鄉射禮等選拔賢能之士)、組織兵役(國人構成軍隊主力)、維持治安等。其管理更側重于禮樂教化與軍事組織。
  2. “遂”的含義與特征:

    • 位置與居民:“遂”位于“鄉”之外的遠郊地區,即野或鄙,是野人(或稱庶人、氓)的聚居地。野人主要指被征服地區的原住民或身份較低的非周族自由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産,政治權利有限。
    • 行政層級:是王畿内相對外圍和基層的行政區劃單位。根據《周禮·地官·遂人》記載,王畿内通常劃分為六遂。
    • 職能:主要負責農業生産管理(如井田制的具體實施)、征收賦稅(主要是實物地租)、提供勞役(如為貴族耕種公田、承擔各種工程勞役)、維持基層秩序等。其管理更側重于經濟生産和資源汲取。
  3. 鄉遂制度的核心意義:

    • 地域與身份的二元劃分:鄉遂制度清晰地劃分了王畿内的地理空間(近郊 vs 遠郊)和居民的社會身份等級(國人 vs 野人)。
    • 功能互補的治理體系:“鄉”系統主要服務于周王室的軍事、政治和文化需求;“遂”系統則主要服務于周王室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産與賦稅勞役)。
    • 等級社會的體現:該制度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社會等級結構在地方行政上的具體反映,國人(鄉)與野人(遂)在權利、義務和社會地位上存在根本性差異。

“鄉遂”并非一個單一詞彙,而是指周代王畿内并行的兩種地方行政組織:“鄉”是近郊國人居住區,側重教化與軍事;“遂”是遠郊野人居住區,側重農業與賦役。兩者共同構成了周天子直接統治區域的基礎,體現了當時嚴格的地域、身份劃分和功能分工。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鄉遂”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制度、文學意象兩方面綜合解析,需注意其在不同語境中的演變:

一、曆史制度核心含義(周朝行政規劃)

  1. 行政區劃制度
    根據周代禮制,王畿(都城周邊)劃分為郊内“六鄉”與郊外“六遂”。諸侯國依規模調整鄉、遂數量,後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區,如元代揭傒斯《大元敕賜修堰碑》中提及鄉遂代表地方基層。

  2. 職能延伸
    部分文獻中,“鄉遂”代指鄉大夫(地方官吏),如《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鄉遂官吏需在特定儀式中持象征物。

二、文學意象引申(少見于權威典籍) 個别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融合“鄉”指鄉村、“遂”指順遂,喻指歸隱田園的安逸生活。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詩詞及多數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需注意:研究曆史文獻時應以行政區劃原義為主,文學創作中若引用“安逸歸隱”需标注為現代引申。更多實例可參考《周禮》及元代揭傒斯相關碑文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鏖鬭保單粃僻布荊逋逃之薮承孫楚舘淳明初診貙卒刀馬旦低蛾疊窨鵝毛扇翻版風疹塊負挾甘肥過臘還號號怒號谥賀表話匣子慧鑒壺天日月滬指賤丐檢治金石之堅镌發絶豔康日肯堂肯構狂飛老練累德靈篇率初綿裡針面數苗胄冥錠末姻哪箇儗似山峙淵渟視瞭石油所驗堂族田戶填料銅頭鐵額往生咒玮術我郎無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