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聰明。 宋 歐陽修 《鄭荀改名序》:“ 鄭君 年尚少,而性淳明。” 宋 陸遊 《賀皇太子受冊箋》:“恭惟皇太子殿下,秉德淳明,宅心虛靜。”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足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篤學不倦,其至於古人也。”
“淳明”是由“淳”與“明”組合而成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詞義分解
本義為質樸、敦厚,《說文解字》釋為“樸也”,引申為純粹、清醇之意,如“淳風”“淳樸”(參考《現代漢語詞典》)。
本義為光明,後擴展為清晰、聰慧,如“明智”“明德”,《廣雅》釋為“通也”,指通達事理(參考《漢語大詞典》)。
二、整體含義
“淳明”形容人的品性或氣質兼具淳樸與清明,多用于描述性格坦率而富有智慧的狀态。例如:“其性淳明,不慕榮利”(古籍用例),指為人質樸且通透明達。
三、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作為雅語存在。例如《宋史·儒林傳》中用以形容學者“德行淳明,學識淵博”。
四、近義詞辨析
五、引用參考
“淳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贊美人物的品性:
現代常将“淳明”用于取名,寓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6的原文引用。
鞭蒲碧沚漕計策使插架赤白痢垂露書出臨淙齧達成大而化之搭夥電路圖吊災僀搭對膝恩舉放鞚拊節輔行凫繹剛度甘水爟燧桂坊刿剔鶴栖駕鯉澗溝家塾刻本靜士靜順寬弘寬肆擂木淩遲骊山柳陌花叢六入隸役砻斫慮化賣狗懸羊冥憃南裔祈忏鼜鼓清序遒壯上蔡蒼鷹上船史編市場調節授室司法四項基本原則微雕無羣鄉語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