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了臘日( 漢 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後又改為農曆十二月八日)。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按,《四民月令》雲:過臘一日,謂之小歲。” 唐 羊士谔 《郡齋感物寄長安親友》詩:“晴天春意併無窮,過臘江樓日日風。” 宋 曾鞏 《送吳秀才》詩:“一年過臘已十日,餘日到春能有幾?”
(2).魚名。 明 屠本畯 《閩中海錯疏·鱗部上·過臘》:“頭類鯽,身類鱖,又類鰱魚,肉微紅,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鋸,好食蚶蚌,以臘來春去,故名過臘。”
“過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過臘”源自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其核心含義指過去的歲月或已逝的事物,常用來表達對往事的追憶或強調事物不再重要。例如:
指“過了臘日”
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後改為農曆十二月初八。例如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過臘一日,謂之小歲”。
魚名
明代文獻記載,“過臘”是一種頭似鲫魚、肉味鮮美的魚類,因“臘來春去”的習性得名。
“過臘”需根據語境區分:
① 成語用法強調“逝去的時間或事物”;
② 字面意義可指“過了臘日”或一種魚類。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差異來源。
《過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預見或心中有所感。它可以指某人預測未來的事情,或者指某人在心中有某種感覺或直覺。
《過臘》的部首是辶(為行走行動的意符),由6個筆畫組成。
《過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蔔筮文化。在古代,人們相信通過預測來預知未來的情況。《過臘》一詞融合了對未來的預見和心中感覺的意涵。
《過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過臘」。
在古代,「過臘」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盡管在古代并沒有标準的字體,但可以通過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推測出古時候的一些寫法。
1. 他預測的事情準确無誤,果然将會「過臘」。
2. 我心中有種「過臘」的感覺,好像會發生什麼大事。
預見、預測、預知、心中感覺。
預見、預測、預知。
未見、不預測、無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