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供的意思、獻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供的解釋

(1).奉獻供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王公獻供,信士屈體。”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提河 獻供之旅, 王城 列衆之端。”《剪燈馀話·聽經猿記》:“此五方龍王獻供,以濟匱乏,可名此山曰 龍濟 ,寺曰 清涼 。”《紅樓夢》第二八回:“﹝貴妃﹞叫在 清虛觀 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戯獻供。”

(2).指供品。 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一:“有人敬神, 老宋 *********上一份獻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供(xiàn gò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為表達敬意或虔誠,向神靈、祖先或尊長恭敬地呈獻祭品、供品。該詞多用于宗教祭祀、傳統儀式或莊重場合,強調奉獻行為的虔誠性與儀式感。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字義分解

    • 獻:本義為進獻、奉上,含恭敬之意。《說文解字》釋為“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後引申為進奉貢品。
    • 供:指陳設祭品或滿足需求。《說文解字》注“供,設也”,特指祭祀時擺放物品的行為。

      二字組合後,“獻供”強調以莊重儀式呈獻祭品,常見于宗教典籍與禮制文獻。

  2.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定義:“指在祭祀或敬神儀式中,向神靈、祖先奉上祭品。”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為表示虔敬而向神佛或祖先獻上供品。”
    •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補充:“亦用于對尊長表達敬意,如獻供壽禮。”

二、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1. 宗教祭祀

    在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中,“獻供”是重要儀軌。例如:

    • 佛教“五供”(香、花、燈、果、水)需依禮獻供,象征清淨與虔誠(參考《佛說盂蘭盆經》)。
    • 道教齋醮科儀中,獻供三牲、茶酒等以通神明(見《道藏·威儀類》)。
  2. 宗族禮制

    傳統宗祠祭祀時,子孫需向祖先牌位獻供食物、酒馔,體現孝道與血脈傳承。如《朱子家禮》載:“春秋祭祀,獻供牲醴,以申追遠之誠。”

  3. 民俗活動

    節慶(如春節、中元節)或廟會中,民衆向地方神祇獻供,祈求平安豐饒。例如閩南地區“拜天公”儀式需獻供三牲、紅龜粿。


三、同義詞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示例場景
獻供 強調儀式性與虔敬,多用于神佛祖先 寺院獻供鮮花、素果
上供 更口語化,側重行為本身 初一十五上供香燭
供奉 含長期陳設之意,可指持續行為 家中供奉觀音像
祭獻 偏重祭祀目的,常見于文獻 《禮記》載“祭獻之禮”

四、學術與文獻參考

  1. 古代禮制典籍

    • 《周禮·天官·膳夫》:“凡祭祀,贊獻供。” 記載周代祭祀中獻供的職官分工。
    • 《禮記·祭統》:“孝子之事親也,獻供以時。” 強調獻供的孝道内涵。
  2. 現代學術研究

    民俗學者烏丙安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指出:“獻供行為是人與超自然力量溝通的符號化實踐,通過物質奉獻達成精神訴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宗教學者李亦園亦分析:“獻供儀式中的食物象征‘共享’,體現人神互惠關系。”(《宗教與神話論集》,台灣立緒文化,1998)


五、權威工具書索引

(注:因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現代學術著作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或學術數據庫如CNKI。)

網絡擴展解釋

“獻供”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含義:指奉獻供品的行為,常見于宗教或祭祀活動。例如晉代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提到“王公獻供,信士屈體”,即描述信徒向神明供奉的行為。
  2. 名詞含義:指供品本身,如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中提到的“吃上一份獻供”。

二、宗教與文化意義

三、文獻與用例

四、補充說明

獻供的物品通常具有象征意義,如食物、香燭等,具體形式因宗教和場合而異。其核心是通過物質表達精神層面的虔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詞典(如、4、5)或宗教文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壁燈别儀筆供駁擊跛羅蓋橙黃癡骨齒暮儲量醇味麤夯翠織成醋酒存亡續絶大憲帝娥督轅耳聰目明拂袖浮蒸裹腳故紙堆穢筆講索菅屦漸染矯廉腳指急驚風撞着慢郎中金筆钜鹿陵阿虜父陸藕名嘴潑做奇文全能三箓手到擒來首引蔬甲順美説雨談雲蜀相軍營淟湎體元王棘蜲蛇五鳳城無胫而行五陵原汙墁吳聲現快篠簵之箭小晌午小吳生夏氏楔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