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賤視北人的稱呼。《南史·循吏傳·王洪範》:“ 洪範 既北人而有清正,州人呼為‘虜父使君’,言之鹹落淚。”一本作“王洪軌”。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 南朝 謂北人曰‘傖父’,或謂之‘虜父’, 南齊 王洪軌 , 上谷 人,事 齊高帝 ,為 青 冀 二州刺史,勵清節,州人呼為‘虜父使君’。”
“虜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虜父”是古時對北方人的賤稱,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南北朝時期南朝對北朝人的蔑稱。該詞由“虜”(指外族或敵方俘虜)和“父”(此處為對男性的稱呼,非親屬稱謂)組成,整體表達對北方人的歧視。
據《南史·循吏傳·王洪範》記載,北人王洪範因清廉正直被南朝州民稱為“虜父使君”,此稱呼既反映其北方出身,又暗含對其品行的矛盾态度。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也提到,南朝人稱北人為“伧父”或“虜父”,進一步印證該詞的地域歧視性質。
部分文獻中将“王洪範”寫作“王洪軌”,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的異文現象,但指向同一曆史人物。
“虜父”屬于古代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貶義稱謂,主要用于南朝對北人的蔑稱,其使用與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對立、文化差異密切相關。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價值,僅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虜父》一詞可以拆分成兩個漢字:虜和父。指的是被虜擄的父親,也可以指代被敵人俘虜的人。
虜的部首是虍,虍字旁表示與虎相關的事物,虜的總筆畫數為9。
父的部首是父,父字旁表示與父親相關的事物,父的總筆畫數為4。
《虜父》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國風·鄭風·虜父》一曲中。該曲以悼念被敵人擄走的父親為題材,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思念之情。
虜父的繁體字為虜父。
在古代,虜和父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虜可以寫作虜,父可以寫作爸。這些變體寫法在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出現。
他年幼時,他的父親就被敵人虜去了。
他心情沉重地想起了虜父的事情。
虜父的相關組詞有:被虜、敵虜、擄父、虜囚等。
虜父的近義詞包括:被俘父、被敵擄的父親。
虜父的反義詞為:釋父、救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