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藏畜 ”。1.收藏;蓄存。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論名價品第》:“凡人間藏蓄,必當有 顧 、 陸 、 張 、 吳 著名卷軸,方可言有圖畫。” 宋 蘇轼 《寄傲軒》詩:“ 東坡 無邊春,方寸盡藏蓄。”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好古之稱,藉藉海内,其藏蓄當甲諸方矣。”
(2).隱藏。 宋 歐陽修 《本論》:“不任人者,非無人也,彼或挾材藴知,特以時方惡人之好名,各藏畜收斂,不敢奮露,惟恐近於名,以犯時人所惡。”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七:“我自己的頸子上也有點羅唣,原來是昨晚在床上放過一下的軍帽裡面,在那皮沿的内部也藏蓄了好些馀孽。”
(3).指文章等蘊含的内容。 清 劉大櫆 《<春秋發微>序》:“其見之文章,則藏蓄高遠而不可以一端測也。”
“藏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從以下四個層面展開:
收藏與蓄存
指對物品或資源的保存與積累。例如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提到“凡人間藏蓄,必當有顧、陸、張、吳著名卷軸”,強調收藏珍貴書畫的行為。蘇轼詩句“方寸盡藏蓄”則借指内心對情感的積蓄。
隱藏
表示人或事物被遮掩、不顯露。宋代歐陽修《本論》中用“各藏畜收斂”描述人們因時局壓抑而隱藏才能,郭沫若在《北伐途次》中也以“藏蓄馀孽”暗喻隱患的存在。
文章或事物的内涵
指文字、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意。清代劉大櫆評價文章“藏蓄高遠而不可以一端測”,強調内容的深邃與豐富性。
古代詩詞中的引申用法
如陸遊“藏蓄猶堪過歲兇”以儲藏食物喻應對災年,司馬光“願君善藏蓄”則寄寓珍惜美好事物的哲理。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内斂、保存”展開,既可指具體物品的收藏(如書畫、糧食),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如情感、文意)。其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尤為常見,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