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初更的意思、初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初更的解釋

舊時毎夜分為五個更次。晚七時至九時為“初更”。 宋 孫光憲 《臨江仙》詞:“暮雨凄凄深院閉,燈前凝坐初更。” 宋 範成大 《燒火盆行》:“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水浒傳》第五回:“約莫初更時分,隻聽得山邊鑼鳴鼓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初更,又稱"頭更"或"一更",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制度的首段時段。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班固《漢書·佞幸傳》,指日落後的第一個更次,對應現代時間19時至21時。這一時段的确立源于周代"擊柝報時"制度,至漢代形成完整更鼓制度。

古代将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夜間部分自戌時(19-21時)始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初更為"戌時三刻至亥時一刻",即現代時間19:45至21:15,這個時間段的劃分考慮了不同季節日長變化對更點的影響。

在文學作品中,初更常作為時間意象出現。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初更街鼓動,萬戶掩重門",生動描繪了汴京城初更時分的市井景象。唐代詩人白居易《禁中夜作書與元九》中"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鐘聲初動夜方靜,正是初更欲睡時"的詩句,印證了初更作為就寝準備時段的文化認知。

該計時制度與天文觀測密切相關,《周髀算經》記載:"日入三刻為昏,昏而不見謂之夜"。初更的起點需滿足"天光完全隱沒"的天文條件,因此實際執行時會根據季節調整,冬季可能提前至18:30,夏季延後至19:30。這種彈性計時方式體現了古人"觀象授時"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初更”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1. 時間範圍
    初更對應現代時間的19:00至21:00(晚七時至九時)。古代将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每更約兩小時,初更為第一更。

  2. 更次劃分背景
    古代缺乏精确計時工具,夜間通過打更報時。初更标志着夜晚開始,提醒人們結束勞作、關閉城門或進行宵禁。

  3. 文學與曆史記載

    • 宋代範成大《燒火盆行》中“春前五日初更後”
    • 《水浒傳》第五回描述“約莫初更時分,隻聽得山邊鑼鳴鼓響”
    • 宋代孫光憲《臨江仙》詞“燈前凝坐初更”
  4. 其他名稱與翻譯
    亦稱“初夜”(需注意現代語義差異),英文譯為“first watch period”或法語“première veille”。

  5. 文化意義
    初更不僅是時間标記,還反映古代社會作息規律,常見于詩詞、小說中營造夜晚氛圍或事件發生的特定時段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背譜跛鼈慚羞長樂坡常設伧輩刍茭湊數地鵏迩遐阸塞方山巾飜異飯甑豐頤分水線服度腐套貢遺酣暢淋漓豪邁不群花栲栳兒浣衣蝴蝶花忽霍毀家纾國昏迷不醒剞夾層轎封擊節稱賞機務段巨細樂顧籬壁間物隆谷龍神蘆管買燈迷攝内部聯繫丕革品庶僻澁栖景秦醉肉皮兒馓枝濕痹詩醼厮混宋無忌天屆沃沃兀臲相隋顯賞協序鞋掌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