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廷的規劃、政策。《後漢書·西羌傳論》:“ 漢 世方之 匈奴 ,頗為衰寡,而中興以後,邊難漸大。朝規失綏禦之和,戎帥騫然諾之信。” 南朝 梁 沉約 《薦沉驎士義行表》:“若使聞政王庭,服道槐掖,必能孚朝規於邊鄙,播聖澤於荒垂。”
“朝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朝規(拼音:cháo guī)指朝廷的規劃、政策或制度,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中央政權為維護統治秩序而制定的規範性措施。
核心内涵
指朝廷對政務、禮儀、軍事等方面的具體規定,例如官員職責、禮儀流程、法律禁令等。如漢朝規定“甲盾禁止個人買賣”,違反者将受懲處。
曆史背景
常見于史書文獻,如《後漢書·西羌傳論》提到“朝規失綏禦之和”,批評朝廷政策失當導緻邊疆動蕩。
使用場景
需注意“朝”在詞中讀作cháo(意為朝廷),而非zhāo(早晨)。相關近義詞包括“朝制”“國典”,反義詞如“民約”。
朝規(cháo gu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朝廷的規定或制度。
朝規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拆分筆畫是9畫。
朝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統治者制定的規章制度。在繁體字中,朝規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朝規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保持一緻。值得注意的是,漢字的寫法經常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展。
1. 遵守朝規是每個朝廷官員的責任。
2. 這個國家建立了嚴格的朝規,來規範政府的運作。
組詞:朝廷、規定、制度
近義詞:朝儀、法規、制度
反義詞:非法、無規、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