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代哭的意思、代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代哭的解釋

謂古代舉喪時,服喪者依次更替號哭,以免喪主過哀而傷身。《周禮·夏官·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鄭玄 注:“代,亦更也。禮,未大斂,代哭。” 賈公彥 疏:“大斂之後,乃更代而哭,亦使哭不絶聲。”《儀禮·士喪禮》:“賓出,主人拜送于門外,乃代哭,不以官。” 鄭玄 注:“代,更也。孝子始有親喪,悲哀憔悴,禮防其以死傷生,使之更哭不絶聲而已。” 胡培翚 正義:“未殯以前,哭不絶聲,但自始死至小斂已踰歷晝夜,恐其以哀緻毀,故制代哭之禮,使之相代而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代哭”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特殊習俗,其含義和禮儀細節如下:

一、基本含義

“代哭”指在喪禮期間,由服喪者輪流替換哭泣,以保持哭聲不斷,避免喪主(通常是直系親屬)因過度哀傷而損害身體。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代禮儀對生者健康的保護意識。

二、禮儀規範

  1. 實施時間:在逝者未大殓(即遺體未入棺)前進行,大殓後仍需持續替換哭泣(《周禮·夏官·挈壺氏》記載)。
  2. 操作方式:通過懸挂漏壺(古代計時器)來安排輪替時間,以“水火守之”确保晝夜更替有序(《周禮》鄭玄注)。
  3. 參與人員:最初由親屬輪流,後擴展至非親屬協助,但禁止官員參與(《儀禮·士喪禮》提及)。

三、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代哭”有時被引申為代替他人表達悲痛的象征意義,形容對他人遭遇的深切共情(提及)。但需注意,這一引申義并非古代原義,而是語言演變的産物。

注:該習俗主要見于《周禮》《儀禮》等古籍,現代喪葬禮儀中已罕見。如需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周禮·夏官》或鄭玄的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代哭 是什麼意思?

《代哭》是指代替他人哭泣或悲痛,表達對他人悲傷或者痛苦的同情和關心。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代哭》的漢字拆分部首有⺊和口,共有8畫。

來源

《代哭》是由漢字組成,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或描述人們為他人哀悼、哭泣的行為。

繁體

《代哭》的繁體字為「代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代哭」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他用《代哭》一詞,表達了對亡父的思念之情。

組詞

代替、代表、替身、哭泣、悲傷

近義詞

悲痛、哀傷、同情、關切、同仇敵忾

反義詞

歡樂、欣慰、滿足、愉悅、開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