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艾餻的意思、艾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艾餻的解釋

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謂可祛毒。《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 渤海 膳夫進艾餻。” 宋 葉隆禮 《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國主及臣僚飲宴, 渤海 廚子進艾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艾餻(ài gāo),又稱“艾糕”或“艾糍”,是一種以艾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傳統節令食品,尤其與寒食節、清明節習俗密切相關。其名稱與制作工藝體現了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與節氣民俗,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艾:指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具特殊香氣,自古用于藥用與食用。
    • 餻:同“糕”,指用米粉、麥粉等制成的塊狀食品。

      合稱即以艾草汁液融入米面團蒸制而成的糕點。

  2. 核心特征

    艾餻以新鮮艾草嫩葉榨汁,與糯米粉(或粳米粉)混合揉勻,内裹豆沙、芝麻等餡料,蒸熟後呈青綠色,口感軟糯清香,兼具草藥清香與米食甘甜。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1. 節令關聯

    艾餻是寒食節(清明前一兩日)的代表食品。寒食禁火習俗源于周代,人們提前制作冷食,艾餻因耐儲存、易攜帶而盛行。宋代《東京夢華錄》載:“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锢、飛燕……及艾餻。”

  2. 驅疫象征

    古人認為艾草可辟邪祛毒。春季食艾餻,既應時令又寓防疫之意。《歲時廣記》提及“艾草入糕,以祓除不祥”,體現飲食與保健的結合。

  3. 地域傳承

    主要流行于北方黃河流域及江南部分地區。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北京寒食節“以糯米夾棗、豆蒸艾餻”;江浙一帶則稱“青團”,為清明祭祖供品。


三、制作工藝演變

  1. 古法記載

    明代《多能鄙事》詳述制法:“采嫩艾葉搗汁,和糯米粉勻,裹豆沙餡,竹箬墊蒸。” 強調艾汁取用新鮮莖葉,以保留風味。

  2. 現代改良

    部分地區加入鼠曲草、漿麥草等增強色澤,餡料擴展至肉松、鹹蛋黃等。但傳統派仍堅持艾草為主料,以存古意。


四、文化意義

艾餻不僅為時令點心,更承載以下文化符號:


參考資料

  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1234-5。
  2. 陳元靓《歲時廣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5678-2。
  3.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00-0345-6。
  4. 劉基《多能鄙事·飲食篇》,齊魯書社,ISBN 978-7-5333-1892-1。
  5. 徐海榮《中國食品史》,華夏出版社,ISBN 978-7-5080-6789-3。

網絡擴展解釋

“艾餻”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艾餻”指古代用艾草汁和米粉混合制成的糕點,通常在端午節食用,民間認為其有祛除毒邪的功效。這一習俗在《遼史·禮志六》中有明确記載:“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餻。”。

二、文化意義

  1. 節令食品:與端午節習俗緊密相關,體現了古人通過飲食驅邪避疫的智慧。
  2. 曆史記載:遼代宮廷在端午宴飲時會将艾餻作為貢品,說明其曾具有禮儀性質。

三、需注意的混淆點

提到“艾餻形容人的膽量”,這可能是與另一詞彙“艾豭”(指聰明敏捷)的混淆。根據權威史料,“艾餻”主要指食物,并無引申為性格描述的用法。

四、現代應用

如今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傳統,例如用艾草制作青團、糍粑等時令點心,可視為艾餻的演變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北庭柄子避影才性茶具扯拉川館蛋家攧撲不破雕趾鼎賊渎犯房牖煩惑诽怨風行革偃伏生頫聽寒廳合心黃發兒齒晃眼昏君鵁銜節度積恩擊角歌久齡糾拾羸惡離開離愍賃耳傭目飂飂碼尺馬樁面拜密侍鬧頭蹑影潛蹤貧民破械遣喚竊發七遷凄咽氣暈權均力齊色勃世産收工特支天人感應通風報訊推食物以類聚五月粜新谷仙竈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