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艾餻的意思、艾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艾餻的解釋

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謂可祛毒。《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 渤海 膳夫進艾餻。” 宋 葉隆禮 《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國主及臣僚飲宴, 渤海 廚子進艾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艾餻”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艾餻”指古代用艾草汁和米粉混合制成的糕點,通常在端午節食用,民間認為其有祛除毒邪的功效。這一習俗在《遼史·禮志六》中有明确記載:“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餻。”。

二、文化意義

  1. 節令食品:與端午節習俗緊密相關,體現了古人通過飲食驅邪避疫的智慧。
  2. 曆史記載:遼代宮廷在端午宴飲時會将艾餻作為貢品,說明其曾具有禮儀性質。

三、需注意的混淆點

提到“艾餻形容人的膽量”,這可能是與另一詞彙“艾豭”(指聰明敏捷)的混淆。根據權威史料,“艾餻”主要指食物,并無引申為性格描述的用法。

四、現代應用

如今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傳統,例如用艾草制作青團、糍粑等時令點心,可視為艾餻的演變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艾餻

艾餻(ài zhú)是一個漢字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食」。艹是草字頭,表示與植物相關的意義;食表示與食物或口腹相關的意義。

艾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種植物的名字,也稱作艾草。艾草是一種草本植物,葉片細長而綠色,常被用于制作草藥或用作滅蟲劑。因此,艾餻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于形容與艾草相關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艾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艾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經曆了演變和變革。不過,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但可以告訴你現代标準寫法。

以下是一個關于艾餻的例句:

他使用艾餻制作了一種祛寒藥膏。

艾餻的組詞有很多,比如艾蒿(ài hāo)、艾煙(ài yān)、廚餻(chú zhú)等等。

近義詞可以是艾草(ài cǎo),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意義。

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因為艾餻本身并沒有具體的相反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