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短衣。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薇藿弗充虛,皮褐猶不全。” 唐 皮日休 《寒日書齋即事》詩:“不知何事有生涯,皮褐親裁學道家。”
“皮褐”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皮褐”由“皮”(皮革)和“褐”(深褐色)組成,字面指皮制短衣,引申為形容衣物破舊、褪色的狀态。例如曹植《贈徐幹》中“皮褐猶不全”即描述生活困頓、衣衫褴褛的情景。
該詞為并列式合成詞,無複雜語法結構,僅通過“皮”與“褐”的意象疊加傳遞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贈徐幹》等文獻原文。
皮褐(pí hè)指的是皮膚黝黑、褐色的狀态。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人的膚色或物體的顔色,通常表示暗淡的褐色。
皮褐由皮部(pí)和衣部(hè)兩個部首組成。
皮部:由⺖(皮)組成,拼音為pí,表示與皮膚相關的事物。
衣部:由衤(衣服)組成,拼音為hè,表示與衣物相關的事物。
皮褐的總筆畫數為12。
《皮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這部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文集中,形容人的膚色黑而濃。
《皮褐》的繁體字為「皮褐」。
在古時候,「皮褐」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現代标準漢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1. 他的膚色曬得很黑,看上去十分皮褐。
2. 太陽曬得大地上的葉子變得一片皮褐。
皮膚、褐色、皮膚黝黑
黝黑、曬黑
白皙、潔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