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芗脯的意思、芗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芗脯的解释

以香料烹制的肉脯。《礼记·内则》:“鉅鑊汤,以小鼎薌脯於其中。” 郑玄 注:“薌脯,谓煮豚若羊於小鼎中,使之香美也。谓之脯者,既去皽,则解析其肉使薄,如为脯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芗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拆分与组合两个角度解析:

字义解析

  1. 芗(xiāng):《汉语大词典》中,“芗”指代谷物熟后的香气(如“黍曰芗”),也指紫苏、白苏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草本植物。
  2. 脯(fǔ):原指肉干,后引申为蜜渍或盐腌的果干(如杏脯、桃脯),《说文解字》注为“干肉也”。

整体词义 “芗脯”指用香草或香料腌制、熏制的肉干或果脯,特指带有芳香气味的干制食品。该词承载古代饮食文化中对食物风味的审美追求,例如《礼记·内则》记载的“脯羹兔醢”,即体现以香草增味的传统工艺。

文献用例 宋代文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曾用“芗脯”描述宴席的精致配食,侧面印证其作为古代美食的雅称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芗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芗脯”指用香料烹制的肉脯,特指将猪(豚)或羊肉切成薄片后,通过香料煮制而成的肉食。其名称中的“芗”通“香”,强调香气;“脯”指干肉片,体现肉质的薄切处理方式。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内则》,原文记载:“鉅鑊汤,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称,制作时需将肉去骨或脂肪,解析成薄片,在小鼎中烹煮至香美,形似干脯。

3. 读音与字形

4. 历史背景
古代贵族饮食中注重香料运用,芗脯的烹制方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肉类加工和调味的精细追求,兼具实用性与礼仪性。

别人正在浏览...

北朔才兼文武裁缺禅寮成羣结队齿危发秀抽扬大赦冬月芳迹風美风宪官纲理给孤独园功阀觚不觚含经红蜡虎豹介雅警联金绳进退狐疑军市开馆了望凉马台萌阳面阴秘册牧犬旁邻清门绮思驱逼任君如花似玉三明市上窜下跳生克生卒视草台食荤收熟树懒死服夙习遝冈复岭叹涕天价土物汪氏万状魏阙心畏畏五花仪巫妪香髦闲官小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