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壤奠的意思、壤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壤奠的解釋

本土所産的貢物。《書·康王之诰》:“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衞,敢執壤奠。’” 孔 傳:“敢執壤地所出而奠贄也。”《新唐書·禮樂志四》:“通事舍人導刺史一人,解劍脫舄,執贄升前,北向跪奏:‘官封臣姓名等敢獻壤奠。’” 唐 元稹 《進馬狀》:“臣當州素乏所出,無以粗展丹誠。臣既别受恩私,又不合獨無壤奠。” 元 周伯琦 《天馬行應制作》:“聖皇不卻亦不求,垂拱無為靜邊鄙。遠人慕化緻壤奠,地角已如天尺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壤奠是古代禮儀中具有特殊含義的複合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六曰貨貢,七曰器貢,八曰币貢,九曰材貢,十曰貨賄,十一曰壤奠。”據《周禮注疏》解釋,壤奠特指諸侯觐見天子時,将封地所産的珍貴物品陳列于庭中,以示敬獻之禮。

從構詞法分析,“壤”本義為土壤,《說文解字》釋作“柔土也”,引申為封地、領土;“奠”在《爾雅·釋言》中解為“定也”,此處指鄭重陳設祭品。二字組合後,詞義從物質貢品升華為禮儀制度,體現先秦時期“任土作貢”的政治文化特征。清代經學家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特别強調,壤奠之物須“各以土地所有”,包含玉帛、珍禽等具有地域象征性的貢品。

該詞在《禮記·月令》中發展為“修壤奠”的儀式程式,鄭玄注曰:“定其貢獻之物數”,說明其内涵已從單純貢品擴展為規範化的朝貢制度。現代漢語中雖不再使用該詞,但在研究古代禮制、職貢體系時仍屬重要術語,如《十三經辭典·周禮卷》将其列為專有禮儀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壤奠”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為本土所産的貢物,主要用于描述諸侯或臣子向君主進獻本地特産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壤”指土地、本土,“奠”為進獻、陳設祭品之意,合指進獻本土物産。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體現臣屬對君主的忠誠與屬地物産的象征意義。

  2. 文獻出處

    • 《尚書·康王之诰》記載:“賓稱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衞,敢執壤奠。’” 孔傳注:“敢執壤地所出而奠贽也。”
    • 《新唐書·禮樂志》提到,刺史獻禮時需奏稱“敢獻壤奠”,進一步印證其禮儀性質。

曆史應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新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祥白玉無瑕豉羹初更湊亟翠氣膽破得負短小精悍奪眶而出垩筆法理诽诮格扇工穩過拂國紀郭隗宮紅臘厚秩花腮火鋸徼妙金剛努目積微悸震軍約痨怯累聖梁糲梁上君靈木令史鳴噪泮奂偏倍品竹調弦青鴛瓦青壯年衾寒枕冷棄身乳娘汝州風侍人手敕梳栊順鄉蜀王思想上俗例攤損梯磴脫藁外國佬亡從違棄物音遐瞰絃徽